首页汽车正文

东风结盟沃尔沃

作者:刘珊珊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30 23:37:00

摘要:东风与沃尔沃合资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双方结束了长达7年的“爱情长跑”,于近日“喜结连理”。

东风结盟沃尔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珊珊 北京报道
    东风与沃尔沃合资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双方结束了长达7年的“爱情长跑”,于近日“喜结连理”。
    1月26日,东风汽车集团和瑞典AB VoLvo集团在北京正式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共同组建新的东风商用车公司。在新公司中,东风集团与沃尔沃集团分别持有55%和45%的股权;董事会由7人组成,其中4人由东风集团委派,3人由沃尔沃集团委派;东风集团委派董事长和总经理,沃尔沃集团委派副董事长。可见,东风集团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至此,东风汽车集团“大自主”战略在“大商用车”层面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7年谈判
    “东风集团和沃尔沃集团的合作谈判可以追溯到7年前。”据东风汽车集团总裁朱福寿透露,“早在2006年,双方就已经进入了商务车洽谈期。” 
    资料显示,早在2006年3月,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会见了沃尔沃集团总裁雷夫·约翰森,双方就沃尔沃集团和东风商用车合作的形式进行了讨论。2007年1月,东风集团发布公告称,东风汽车、日产汽车以及沃尔沃集团已签署不具约束力的框架协议,东风准备和AB沃尔沃共同生产中重型卡车及发动机,日产汽车今后将专注于乘用车及轻型商用车的生产。
    但是,双方的谈判并不顺利。2008年7月,由于东风汽车、日产汽车以及沃尔沃集团尚有资本和股权分歧,双方在合作思路、品牌使用权及基地选址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合资谈判“全面暂停”。直到2011年9月,东风汽车高调宣布“大商用车战略”,东风沃尔沃合作一事再次受到关注。此后,媒体多次披露沃尔沃集团与东风商用车已顺利结束合资谈判,甚至有消息人士爆料称,双方在2012年将会正式成立合资公司。
    时针拨回2013年。按照沃尔沃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欧罗夫·佩森的说法,中国的蛇年具有绝佳的寓意:“蛇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能够蜕去旧皮、迎接新生,我们也将拥有全新的未来。”于是,在1月26日,双方终于正式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并将落户十堰。
    记者了解到,东风集团前期从与日产汽车公司合资组建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回购了中重型商用车业务和资产,其中的绝大部分业务与资产将转移至东风集团与沃尔沃集团成立的新的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集团与沃尔沃集团将分别持有55%和45%的股权。
    这段长达7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互惠双赢
    在东风集团2011年发布的“乾”D300计划中,东风集团东风品牌商用车2016年要实现100万辆的年销量。然而,实现这样的目标却并非易事。
    “中国商用车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朱福寿坦言,“东风公司是从中重型商用车发家的。所以,如何使东风中重型商用车走向国际,一直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据了解,东风与沃尔沃的合资,将实现从研发、采购、工程开发、品牌、渠道上协同等方面分享共同的资源。“我们这次与沃尔沃合作,主要是生产、制造、销售东风品牌商用车,而且我们发挥东风和沃尔沃两个集团各自的优势来全力支持新公司。”在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平看来,此次合作东风与沃尔沃的合作是“强强联合”,为东风品牌不断壮大,走向国际带来利好。 
    而沃尔沃方面也表现出对东风的极大信任。“东风集团是我们熟识多年的合作伙伴,我们非常赞赏他们的管理团队和产品线。通过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和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沃尔沃集团的国际竞争力。”沃尔沃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欧罗夫·佩森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东风与沃尔沃的合资,不可避免地会对东风商用车公司现有的格局带来冲击。东风商用车旗下拥有诸多汽车厂以及发动机厂,如东风柳汽、东风杭汽、东风日产柴等,这些公司以何种方式整体进入“新合资公司”并实现融合,将是东风集团必须处理好的事情。
合资潮起
    在动作频频的资本市场,东风与沃尔沃的合资并非个案,一系列汽车业的中外合资案例正在逐步浮出水面。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规模已经突破1900万辆。如此庞大的产销规模,使得“市场”成为中方合资谈判的筹码。技术并不占优的中国汽车企业,希望能在潜力巨大的本土市场站稳脚跟并在海外市场有所作为;而对于掌握先进技术的外方而言,也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并分得一杯羹。
    在合则双赢的利益基础上,东风与沃尔沃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商用车战略联盟。而在此之前,包括奇瑞与捷豹路虎、比亚迪与戴姆勒、三菱与广汽、雷诺与东风等等都宣布展开合作。与早年的合资不同的是,中国车企的话语权日渐增加,在合资方面开始注重补齐自身短板,相关的政策也给予了支持。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指导下,曾经确实有不少中国车企沦为境外车企的“代工厂”,而中国车企最终也没能掌握核心技术。“从欧美日韩的汽车发展经验来看,核心技术的形成主要靠本土车企的自身资源积累和消化提炼。”原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李万里认为,这将直接决定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由大变强。分析认为,在合资潮起的今日,中方应该更加注重合资过程中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核心的技术,才能真正赢得未来长远发展的动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