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伟:北京越来越浮躁

作者:严葭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30 23:37:00

摘要:黄振伟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每年在北京呆半年,去外地呆半年,今年他还会有更长时间去外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黄振伟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每年在北京呆半年,去外地呆半年,今年他还会有更长时间去外地。他说,这种状况,是他初来北京时不可想象的。
    黄振伟是辽宁抚顺人,15年前,黄振伟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北京。“1997年我到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毕业后留在北京。刚开始是北漂,当时特别想呆在北京,觉得自己这一辈子都想呆在北京。”
    15年生活下来,黄振伟开始离开北京。“后来觉得这种生活不是很有意义,我就开始去一些地方,南方呀、新疆呀,包括一些小县城、乡村,然后就对在北京的生活发生了怀疑。最后做出一种选择,决定以后不在北京生活。”


北京正逐渐丧失优势

    谈到离开北京的原因,黄振伟总结为:北京原来具备的优势已逐渐不成为优势,不像10年前那么吸引人。“一是环境越来越糟,这大家都知道,有目共睹。这个城市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拥挤,生活远没有二、三线城市舒服,在北京生活感觉越来越不方便;二是当年我们这些人来北京,是奔着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来的,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已被解构,如今即使在最偏远的地方,只要你的朋友、资源在,通过一台电脑,一样有文化中心的感觉;第三,北京所谓的文化中心和文化氛围,其实很浮躁,这种浮躁当然和我个人从事的工作有关,对我这个写作的人来说,北京这个环境太浮躁了。”
    “那我就完全可以拿着自己的资源,比如写作,去到外地,从这个角度说,是我抛弃了北京。而且在北京,你的生活是可以看到头的,所以我特别想改变这种生活方式。”
    黄振伟一直不认为自己是逃离北京,“是我抛弃了北京,而不是逃离,不是被迫,是我主动选择要离开北京的”。黄振伟说,他身边有些朋友,有的到偏远的地方开个客栈餐厅之类,这确实有点儿逃离的意味。而他自己其实是想过一种相对简单的生活。
    “一个人在大城市生活久了,会觉得已有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到另一个地方后,已有的生活观念渐渐瓦解,然后才能感觉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现在对是否是好的生活方式的定义是:你是否快乐?这是最重要的。你在大城市,挣多少钱也好,有公司也好,开好车住好房也好,还是要看你是否快乐。”黄振伟说,他发现在一些小地方,人们的快乐指数要比北京高很多。
    最早这么选择时,黄振伟其实心里也没有底。但去到那些少数民族地区后,他发现跟他们相比,自己物质上太富有了,但实际上却很不快乐,不充实,“在大城市生活每天都像蚂蚁一样”。而那些相对偏远的地方,却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你会发现,原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外,还有那么多很好的生活方式。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不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北京、外地穿梭

    黄振伟的行走开始于5年前。他一般会在一个地方呆上20天左右,也会反复去一个地方。他曾经一个人从上海出发,从东往西,一直走到四川雅安,然后进藏。“很多人的旅行并不深入,但我会在一个地方呆一段时间,住在老乡家,真实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那里的生活和北京的区别。”
    然后,黄振伟会回到北京呆一段时间,像候鸟一样,再去外地住上20多天。“我曾经在丽江下面的一个小镇呆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然后在浙江天台也呆过,新疆阿勒泰也呆过很长时间。”
    去过的地方中,黄振伟最喜欢浙江天台。“去年7月,我去住了20多天。天台县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这也是这些偏远地方最大的特点,特别的安静。一安静,人整个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会变得特别的简单。许多在北京觉得必不可少的东西,在那里会觉得很奢侈,完全没必要。”
    黄振伟说,他独自一人在天台的生活其实很简单,甚至有些枯燥,就是住在一个普通的民居里,每天起来吃完早饭就开始写东西,写累了下午就去县城转转,回来愿意看书就看看书,吃饭也是到小饭馆简单地吃一点面条之类。
    中国文人历来有个田园梦,对于这点,黄振伟说,这两三年他也一直和周边的朋友聊这件事。“聊完后我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但百分之八九十都很难走出去。很多人会列举一大堆理由,工作、孩子等,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这些问题都不成为问题,是自己束缚了自己,或是被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给束缚住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