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需要对“风格”越狱
摘要:赢的还是面子,输的仍是里子,王家卫显然未能对自己的风格越狱成功。
《一代宗师》公映后,凤凰网模仿电影中的武林大会,广邀各方影评豪杰,召集了一个人数众多的辩论会。我未参加辩论,只负责点评影评人们的辩论,不过大致说了我对《一代宗师》的观点。在我眼中,王家卫一直可称为“导演的导演”或“导演中的诗人”,他处理影像、音乐、台词的方式都给后代导演很多启发,但风格也有衰老的时候,从《一代宗师》可看出,王家卫风格对王家卫来说,已成为一种禁锢、一座监狱,像很多成功艺术家一样,王家卫也存在一个越狱的问题。
《一代宗师》一如既往地展现了王家卫的风格,但我想不会有太多人感到惊喜。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说的很好:“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电影同样如此。究竟是火候不到,还是火候过了,王家卫自己知道。《一代宗师》创下了王家卫的最慢纪录,筹备用了13年,片头雨中大战拍了30天,而雪景拍了两年。但从公映版中,并没有像有人评论的那样,有《美国往事》的气息,与恢宏大气或史诗气息也不大沾边。
只要看过三部王家卫的电影,对“王家卫风格”大概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他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跳跃的剪辑手法,让人过目不忘。王家卫要的是一种“凝视感”,他摆出再宏大的场景,你看到的都是一些细节。这些细节缠绵、暧昧、破碎,交织在一起,似乎总在挣脱常规的视觉经验。随着那些一闪而逝的细节,世界变成了一种浮光掠影的时空体验。王家卫从《阿飞正传》开始,就确立了这种镜头与剪辑的独特性,到《花样年华》、《2046》,他的影像语言已完全成熟。他用意念和情感来结构影像,而不是叙事的逻辑,所以他自由地跳跃在时空之间。人物、故事、衣饰、化妆、场景都不过是他化腐朽为神奇视觉的道具,在暧昧的气氛中,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效果。
但他的这种镜头语言,又是无法模仿的,是基于编剧、表演、摄影、音乐、剪辑于一体的多元体系。为何说他是“导演的导演”,就因为他完全超越了传统的电影工作模式,使一切艺术方式皆服从于导演的经验和感受,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到了王家卫这里,似乎才被真正“综合”起来。在王家卫电影中,你感受到的永远是一种情感的整体,是一种气韵,人物、故事、逻辑这些与文学有关的理念,反而变得次要了,电影在王家卫手中变成了一个混沌而无法分割的整体。
因为是整体,他电影中的对话和独白也是风格化的,就像是影像流动中一种独特的声音。这些诗歌、警句般让人恍惚或回味的词句,仍然是为影像服务的,为了放大影像的信息量,而不是为推动矛盾或情节的演进。所以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充斥着议论、抒情、独白的台词,与淡化后的故事和情节凝为一体。它们与画面的气息同样自恋、幽怨、浓郁,却能让你更快地进入人物的内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让你心颤或心疼的字句,那些感性的声音,那些影像的起承转合,也会变得困难。在王家卫的镜头下,百年与一瞬、一个眼神和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着相同意味,就像在《一代宗师》中,叶问和宫二在打斗中的一次对视,同样绵延了十数年。他的音乐也同样如此,会使用爵士、电子、戏曲、舞曲、老歌等各种元素,但诉说的仍是影像的情绪,或孤独、或失落、或忧伤、或虚幻,和电影台词一样,成为影像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王家卫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边缘人、疏离者的刻画。这些人多是现实中的失语者,被命运的偶然或荒谬感操纵,对未来并无期待,玩的永远是记忆与拒绝的游戏。在他的电影中,人与人是极难沟通的,都活在自己的内心。那些主角总是表情淡漠或玩世不恭的,这种因沟通阻隔而带来的压抑感,与他关注细节的镜头语言凝为一体,让你总能体会到一种时间是世界带来的虚无与绝望。但《一代宗师》中所展示的人物,似乎已经失去了这种魅力,变得正统而面目模糊。这部电影筹备了这么久,我想与人物形象的单薄有关,这些人物是不应当活在王家卫电影中的。
王家卫对《一代宗师》有更多的期待。电影中曾说到功夫的三个阶段,他似乎也想在电影中摆脱过去的自己,关注“天地”和“众生”,但拍着拍着,他好像又回了“自己”。于是我们看到,江湖、功夫、宗师在其中都变得若有若无了。赢的还是面子,输的仍是里子,王家卫显然未能对自己的风格越狱成功。
(作者系文化学者、诗人)
《一代宗师》一如既往地展现了王家卫的风格,但我想不会有太多人感到惊喜。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说的很好:“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做电影同样如此。究竟是火候不到,还是火候过了,王家卫自己知道。《一代宗师》创下了王家卫的最慢纪录,筹备用了13年,片头雨中大战拍了30天,而雪景拍了两年。但从公映版中,并没有像有人评论的那样,有《美国往事》的气息,与恢宏大气或史诗气息也不大沾边。
只要看过三部王家卫的电影,对“王家卫风格”大概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他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跳跃的剪辑手法,让人过目不忘。王家卫要的是一种“凝视感”,他摆出再宏大的场景,你看到的都是一些细节。这些细节缠绵、暧昧、破碎,交织在一起,似乎总在挣脱常规的视觉经验。随着那些一闪而逝的细节,世界变成了一种浮光掠影的时空体验。王家卫从《阿飞正传》开始,就确立了这种镜头与剪辑的独特性,到《花样年华》、《2046》,他的影像语言已完全成熟。他用意念和情感来结构影像,而不是叙事的逻辑,所以他自由地跳跃在时空之间。人物、故事、衣饰、化妆、场景都不过是他化腐朽为神奇视觉的道具,在暧昧的气氛中,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效果。
但他的这种镜头语言,又是无法模仿的,是基于编剧、表演、摄影、音乐、剪辑于一体的多元体系。为何说他是“导演的导演”,就因为他完全超越了传统的电影工作模式,使一切艺术方式皆服从于导演的经验和感受,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到了王家卫这里,似乎才被真正“综合”起来。在王家卫电影中,你感受到的永远是一种情感的整体,是一种气韵,人物、故事、逻辑这些与文学有关的理念,反而变得次要了,电影在王家卫手中变成了一个混沌而无法分割的整体。
因为是整体,他电影中的对话和独白也是风格化的,就像是影像流动中一种独特的声音。这些诗歌、警句般让人恍惚或回味的词句,仍然是为影像服务的,为了放大影像的信息量,而不是为推动矛盾或情节的演进。所以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充斥着议论、抒情、独白的台词,与淡化后的故事和情节凝为一体。它们与画面的气息同样自恋、幽怨、浓郁,却能让你更快地进入人物的内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让你心颤或心疼的字句,那些感性的声音,那些影像的起承转合,也会变得困难。在王家卫的镜头下,百年与一瞬、一个眼神和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着相同意味,就像在《一代宗师》中,叶问和宫二在打斗中的一次对视,同样绵延了十数年。他的音乐也同样如此,会使用爵士、电子、戏曲、舞曲、老歌等各种元素,但诉说的仍是影像的情绪,或孤独、或失落、或忧伤、或虚幻,和电影台词一样,成为影像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王家卫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边缘人、疏离者的刻画。这些人多是现实中的失语者,被命运的偶然或荒谬感操纵,对未来并无期待,玩的永远是记忆与拒绝的游戏。在他的电影中,人与人是极难沟通的,都活在自己的内心。那些主角总是表情淡漠或玩世不恭的,这种因沟通阻隔而带来的压抑感,与他关注细节的镜头语言凝为一体,让你总能体会到一种时间是世界带来的虚无与绝望。但《一代宗师》中所展示的人物,似乎已经失去了这种魅力,变得正统而面目模糊。这部电影筹备了这么久,我想与人物形象的单薄有关,这些人物是不应当活在王家卫电影中的。
王家卫对《一代宗师》有更多的期待。电影中曾说到功夫的三个阶段,他似乎也想在电影中摆脱过去的自己,关注“天地”和“众生”,但拍着拍着,他好像又回了“自己”。于是我们看到,江湖、功夫、宗师在其中都变得若有若无了。赢的还是面子,输的仍是里子,王家卫显然未能对自己的风格越狱成功。
(作者系文化学者、诗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