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对新土改的启示

作者:叶匡政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1-14 22:21:00

摘要: 这些年很少看农村戏,总觉得能揭示中国当代农民真实生存状况的影视剧,很难在这个年代诞生。不过,北京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老农民》引来很多争议

■叶匡政

    这些年很少看农村戏,总觉得能揭示中国当代农民真实生存状况的影视剧,很难在这个年代诞生。不过,北京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老农民》引来很多争议,我倒是认真看了。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一个叫麦香村的北方乡村故事,从1948年讲起,时间跨度长达60年。该剧并未回避历次政治运动对乡村造成的伤害,从最初的土改、互助组、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其后盛行浮夸风、共产风的大跃进、三年饥荒、文革等历史图景,虽无法展示完全真实的面貌,但也未作太多的遮蔽。
《老农民》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陈宝国饰演的牛大胆,一位是冯远征饰演的马仁礼。牛大胆是世代贫农,而马仁礼却出生于地主乡绅家庭,曾是有才华的大学教师。1948年土改后,一夜之间两人的地位发生变化,一个分了地、住进地主的“豪宅”,一个却沦为一无所有、谨小慎微的农民。从故事开篇就可看到,土改看起来分的是土地,实质上它改变了人心。人心变了,人与土地、财产、权力的关系才会变。细究起来,土改的头等大事倒不是给贫农分了土地,因这些土地没过几年就被合作化了。土改真正的大事是划阶级成分,这划定的阶级成分,不仅改变了像马仁礼这样一些乡绅子弟的下半辈子,甚至影响了下代人的命运。
应当说,麦香村的土改运动还算和风细雨,并没有出现酷刑、枪决之类的暴力事件,地主与农民也没有真正扯破脸皮。但从麦香村的变化能看到,土改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过去的乡村秩序,是以宗族、学识、财产、声望为根基的,这一切都被“阶级”这个概念给颠覆了。那些曾主导乡村经济的地主富农们,在其后的运动中,一直是被批斗、管制和镇压的对象。它不仅摧毁了马仁礼这些乡村精英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使他们的土地被分、声望扫地,更通过授予不同阶级以差别各异的政治权力,显示了新政权的力量。
从马仁礼的遭遇,我们也能发现土改的悖论。土改划分阶级,原本依据的是土地引起的穷富差别与剥削,但有这种差别时,并没有划分出阶级,而在土地被没收、剥削被消灭后,才有了阶级的划分。于是,马仁礼这个曾经的大学教师在失去土地后,却成了地主分子。牛大胆得到了土地,却仍被称为贫农。阶级,其实是在取消了阶级之后被创造出来的。它有点像种姓制度,联系的其实是父辈的历史与血统,是对乡村权力的一种重构与身份虚拟。
从《老农民》的故事演进可看到,一次次的政治运动,包括对乡村精英的打击,形成了对乡村秩序一轮轮的破坏,就这样,把中国农村一步步推到了生存悬崖的边缘。麦香村发生的一切,正像是中国整个乡村的一个缩影,从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到大跃进亩产万斤的浮夸风、三年饥荒,再到文革的破四旧、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土改运动的影子,土改也成了以后政治与群众运动的一个主要源头。麦香村发生的故事,也越来越荒唐,但这却是真实的。现实中的很多乡村,可能比麦香村发生的故事更违背常识,更让当代人难以置信。这些荒唐事件,不仅让每一个农民只能活在半饥饿的状态,也对整个农业体系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到农村承包责任制前,中国农村经济已基本面临了全面的崩溃,连牛大胆这样的乡村权力受益者也无法忍受了。所以他会誓死捍卫祖坟上的枣树,追打半颠狂的造反派媳妇,偷种烟叶,一直到带领村民签下生死状,借地种粮。
剧中有很多细节催人泪下,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牛大胆借地种粮后,公社干部来铲牛大胆等人种的地,牛大胆握着镰刀,瞪着充血的眼睛对这些干部大吼:“我看你们哪个敢动!一粒种子一根苗,没露头,它叫种子,露出头它叫麦苗,长大了它叫麦子,熟透了它就叫粮食!粮食是吃的东西,是活命的东西,是乡亲们指着、盼着、望着的东西!你们把乡亲的麦苗毁了,就是把乡亲们仰仗活命的家伙什给毁了,毁了要命的东西,我不让,乡亲们更不让!谁要敢再抡一下锄头,我这把镰刀可不长眼睛!谁要敢再挥一下镢头,我这一腔子血就泼在谁身上!谁要是敢再铲一根麦苗,我就用谁的血浇这片老土地!”说完,众农民都一个个躺在土地里,用身体护着麦苗。
土地权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是政治经济的中心问题。由于数十年来,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一直缺乏对农民和土地史进行系统的疏理、清算与反思,使得国人对农民与土地问题的认知,一直是混乱的,大多受政治正确的历史记忆的影响,使得近些年,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又催生了大量问题,如强制流转,如大跃进式地追求规模和速度,多是以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的,像电视剧展示的那些曾经的历史一样,再度伤害到了整个乡村的农业秩序。
中国经济改革已30多年了,大多数生产要素和产品都市场化了,但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最滞后。土地资源的配置一直是由政府计划,而不是由市场完成的。这不仅扭曲了国民经济的分配体制,使城市地价畸高,也造成了农村土地效率的低下。要顺利完成这一轮大步伐的土改,思想与社会动员尤其重要,这就需要多一些像《老农民》这样的电视剧,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农村和农民曾经的历史真相,这样才能让那些管理土地的官员意识到,在新土改中首先需要的是尊重农民意愿。既然土地确权与流转的主体是农民,无论设想还是方案,都需获得当地农民的同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发生过损害农民权益的事,就要进行纠正,将利益还给农民。只有真正做到了还权于农、赋权于农,新土改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才会有参与的热情。如果仍是搞政绩工程,片面追求规模,就极可能重演当年“浮夸风”的苦果,反而可能激化农村一些固有的社会矛盾,最终波及整个社会。
(作者为文化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公益闪耀中国-线上投票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