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巨头“越界”电信
摘要:尽管虚拟运营商的道路还不明朗,但对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的放闸已经足够唤起热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晓 张晓斌 北京报道
尽管虚拟运营商的具体道路还不明朗,但对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领域的放闸已经足够唤起民资企业对这块牌照的热情。
1月14日,在工信部就《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后简称“《方案》”)公开征求意见不到一周后,苏宁电器首先对外表态,意欲涉水规模上万亿的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国美电器、迪信通等民营企业随后也纷纷对外表达了自己对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兴趣。
但在运营商们的集体沉默下,这些未来虚拟运营商们的电信之路并不好走。而在方案尚未最终确定前,虚拟运营商这场盛宴离民营资本有多远还十分模糊。
苏宁国美宣称参与夺牌
相较于互联网企业的谨慎沉默,苏宁电器首先高调宣布了自己对首批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向往。
1月14日,苏宁电器对外宣布,苏宁已经开始着手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准备工作。苏宁电器总裁金明对此表示,“如果把这次民资进入电信业比作长跑的话,我们的热身准备是最充分的。”
苏宁的举动缘于1月8日公布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到,获取牌照的企业可通过互联网或者租用运营商网络的方式,经营基本电信业务。这意味着国内将首次允许虚拟运营商进入电信领域。
如果苏宁拿到了这个牌照,消费者将可以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之外,选择苏宁提供的号段,并享受苏宁总裁金明提及的家庭家电智能管理、个人金融业务管理、商务日程管理和个人生活娱乐管理等增值业务内容。
“虽然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但对于中国的虚拟运营商而言,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德国电信咨询公司高级顾问谭炎明认为,移动通信转手业务试点意义非凡,“在监管政策上开了个口子。”
据记者了解,苏宁目前已经针对虚拟运营商牌照,对通讯业务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在通讯业务模式向运营商垂直管理模式转变外,同时新增虚拟采销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研发手机的内容服务。同时,苏宁也已经计划着手研发虚拟运营商运营的计费系统、营账系统、客服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
不只是苏宁电器,整个通讯连锁行业都在对这块牌照跃跃欲试。同样拥有通讯业务连锁的国美电器、迪信通等企业纷纷宣布正在筹备夺取虚拟运营商牌照。
国美电器主管3C业务体系副总裁毛晓军已经证实,国美正在筹备申请国家首批虚拟电讯营运商牌照,力争成为第一批试点企业。他表示,国美将为之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并称与营运商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苏宁、国美们还将有进入电信资本领域的可能。尽管这次《方案》没有提及,但2012年6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及,允许通信运营商向民营资本转让更多的国有运营商股份。
各方的考量
苏宁、国美们对虚拟运营商牌照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内上万亿规模的电信市场。在线下租售比、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客流却不断下降以及在线上电商烧钱不断的局面下,家电连锁巨头们急需寻找到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
然而,电信这个庞大的市场却长期垄断在三大运营商手中。工信部颁发牌照的目的,显然是希望民间资本的进入能够打破三大运营商对电信市场的垄断,与国际接轨,实现通信向民企开放。但三大运营商显然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不断瓜分运营商用户与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显然被运营商们视作威胁。此前,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微信”时,曾用“不敢得罪”四个字来描述之间微妙的关系。而公开资料显示,腾讯2012年上半年的净利润达60.496亿元,是中国联通同期业绩的近2倍。
相较于对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忌惮,在手机产业链上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苏宁、国美入围,或许是运营商们相对而言乐于见到的事情。
事实上,由于《方案》尚在征求意见当中,操作虚拟运营商的具体路径还不清楚,苏宁、国美们也只能在表态之后,等待方案的最终出台。
但显然,苏宁、国美们不准备在语音通信这些基础业务上挑战运营商。金明表示:“虚拟运营商、核心硬件和技术均在三大运营商手中,所以真正考验企业的还是内容提供能力和服务能力。”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预计,虚拟运营商会从三大运营商覆盖薄弱的区域市场入手,进行电信租赁和转售服务,与主体运营商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如果只进行通信转信号业务,利润很薄,虚拟运营商很难生存,未来有可能会在增值服务方面提供更多的业务,比如位置服务、移动游戏等等。
对传统运营商不会有大冲击
虽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有机会涉足之前被国企完全垄断的移动电信业务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显然这些未来的虚拟运营商们在电信领域的道路并不好走。虚拟运营商们在技术、团队之外,首先要面临的是巨大的资金压力。
除了方案的未知外,虚拟运营商们想进入电信领域,需要在客服、计费和渠道体系上进行不菲的投资。“运营商每年在这上面的投入,数以亿计,甚至数十亿,不是谁都可以搞得起。想复制网络运营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谭炎明坦言。
此外,虚拟运营商们每年交给三大运营商的网络租金也十分可观。谭炎明认为,某种意义上,虚拟运营商业务发展越大,用户量越多,对基础电信运营商反而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与此同时,业内对此番移动业务转售能够多大程度上冲击基础电信运营商,乃至改变电信市场格局,以及创新商业模式也不大看好。
被《方案》关在门外的维珍移动被视作最成功的虚拟运营商。但据公开资料显示,维珍移动的利润还不到中国移动的零头,体量也不到中国移动的十分之一。
谭炎明认为,开放虚拟运营商业务,对于现有电信运营商,并不会有大的冲击。他认为虚拟运营商的批发折扣基于标准价格,而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其通过各式各样的套餐,电信资费价格已经可以做到很低,“虚拟运营商并不具备价格优势。”
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认为,虚拟运营商已呼喊多年,现在终于开放,对于整个电信市场开放,打破垄断,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但需要保证虚拟运营商能够获得同等的竞争机会,在规则制定上,民企也能够参与其中。”
爱立信中国首席市场官常刚也认为,开放虚拟运营商并不会引起市场格局大的变革。“政策应该是对所有运营商开放,更多的是看转售的条件,也许可以吸引更多的虚拟运营商使用网络。从大的竞争格局而言,我们没有看到其他国家因为引入了虚拟运营商而导致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10年前做寻呼起家的润迅,曾在2001年中国内地市场开展虚拟运营,但迫于政策压力,2002年后逐渐转向了增值和代理业务。10年后,我们期待着或许将会有着不一样的结果。
参照
海外虚拟运营商生存样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晓斌 北京报道
虚拟运营商1999年在欧洲开始兴起,其后,包括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都相继开放市场,发放牌照,并视为激活电信市场竞争、打破垄断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在我国,关于开放虚拟运营商政策的呼吁已持续数年。
目前,全球共有1100多家移动虚拟运营商,其中大部分位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据统计,2011年全球共有移动虚拟运营商用户1.05亿户,占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的1.8%。比较有名的移动虚拟运营商,比如维珍移动,已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开展业务,用户规模已超过1500万户。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虚拟运营商在国外运营多年,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在中国香港地区,润迅通信等多家企业11年前就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但也没有怎么做起来,主营业务已变成呼叫外包。
德国电信咨询公司高级顾问谭炎明认为,参照国外典型的案例,虚拟运营商需要有强势的自有业务,特别是在渠道、品牌和用户资源方面具备优势。
据了解,像家乐福、7-11等企业,在国外参与虚拟运营,凭借的就是其强大的渠道优势,而迪士尼则倚重品牌和用户优势,而最被视为相对成功的维珍移动,其原本就是一个媒体集团和有线运营商,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做移动虚拟运营商就是一个自然的业务延展。
除此之外,虚拟运营商还需要在客服、计费和渠道体系上,有大量的投入。但对于虚拟运营商而言,最大的挑战还在于业务创新。
谭炎明认为,市场参与者需要将转售电信业务与其自有业务优势结合,针对细分市场、细分人群,推出高度融合、创新的业务产品包,而不是依靠简单的转包和价格战。“如果纯粹靠卖话音赚钱,和网络运营商没有任何区别,不但赚不到钱,还可能赔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