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各地开发区违法占地愈整愈多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1-11 23:04:00

摘要:国家对土地违法的高压政策不断,但事件仍一起接一起。

各地开发区违法占地愈整愈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于土地违法的高压政策一个接一个,但违法事件仍旧一起接一起。
    2012年12月25日,发改委、国土部和住建部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各类开发区清理整改前期工作。“清理整改的范围包括,已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且存在扩区、改变区位情况的开发区;未纳入《目录》,由省及省级以下人民政府以各种方式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包括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工业集中区、示范区等。”
    虽然国家再次重拳出击整顿各类开发区违建之风,不过记者梳理官方数据发现,经过几次全国性的清理整顿后,目前全国仍保有各级各类开发区2000多个。“一边新的开发区还在继续建设中,一边老的开发区因土地开发殆尽不得不大肆掠夺周边的土地。”上海经济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对本报记者表示。
    以开发的名义乱占土地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各类开发区暴露的问题都与土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较为常见的类型是违规扩大开发区用地规模。“各地为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及大型项目,用地规模都很大,因此通常的做法便是侵占周边的土地。”成都新都区国土部门相关人士在电话里向记者坦言,这几年关于土地问题的举报有增无减。
    对此,国土部也曾多次核查各地开发区违法占地情况,并通报了一些地区的违法情况,而这些被通报的地区却通过补办合法手续最终合法转正。
    2011年4月,国土部挂牌督办辽宁抚顺经济开发区违法占地案多达2298亩,用于8家企业及道路建设。据查,当时的处罚是“责令退还违法占地,并将能够复耕的土地退还农民”。然而,该案刚刚被督办整改后不久,该区非法占地“出人意料”地得到了合法指标。“有关部门一次性分配给该开发区用地指标7923.1亩,同时安排农村集体土地183.6亩征收国有。”该开发区管委会一名副主任称。
    事实上,各地的开发区违法用地被“合法转正”的还多如牛毛。本报记者致电国土部通报的河南新郑市开发区发现,该区2011年违法占地的1000多亩,早就补办了合法用地手续。
    各地开发区违法占地屡禁不止,与各地政府“送地招商”的做法有直接关系。
    据悉,各地为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预征大量土地建设开发园区,在没有用地指标的情况下,从农民手中预征土地并停耕停作,导致大面积耕地撂荒和闲置。“有的企业投资仅有1000万元,却夸大到1个亿,就是为了多占土地。”四川某驻京办一位人士坦言,企业圈了上万平方米的土地迟迟不开发,地上长满荒草,但这能为招商引资提供交易砝码。
    如此一来,更是加速了各地盲目设立开发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兴起,违规设立开发区现象在地方愈演愈烈。“土地市场火的时候,开发商不容易拿地,许多人便打起了开发区的主意。”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原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说,国务院近年来批准很多开发区升级扩容的同时,一些地方也趁机违规自行设立开发区,将大量土地攥在手中。
    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地“开发区”因土地问题负债累累。据媒体公开报道,邢台市开发区就因土地问题负债40多亿元;营口开发区被爆多年来开展“扩城运动”,卖光了土地,欠下了上百亿的债务等等。
    屡整顿屡困惑
    整顿迫在眉睫。
    按照发改委、国土部和住建部的通知要求,这场以清理各类违规开发区为重点的整顿正在全国进行。通知还要求各地在2月28日前,将整顿结果送至三部委。
    开发区之所以屡次整顿,但数量依然惊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二十多年各类开发区已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官方数据为证,2010年纳入统计的90个国家级“经济类”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49亿元,财政收入5627亿元,税收收入4650亿元,对地方经济功不可没,开发区已成为各地招商引资、进出口的重要平台。
    因此,为了招商引资,做大GDP,各地违规新设开发区的现象屡禁不止。
    “很多地方还尽可能地扩大开发区面积,囤积土地,希望通过商业房地产开发获取较高的收益。”顾海波告诉本报记者,各地出于自身利益的种种考虑,因此开发区的整顿很困难。“在开发区建设中,地方获得的最大好处是土地出让金和增加税收。”顾海波说。
    而对于开发区的清理整顿,更大的难题是会涉及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问题。“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开发区,是由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分别设立和管理的,但至今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开发区的部门。因此,要对当前的利益格局加以调整,难度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恒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