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宇:新金改推动温州民企融资
摘要: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同意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再一次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地方。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决定同意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至此,温州再一次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地方。
金融改革不会一帆风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市出名在两件事:一是民营企业,二是金融改革。而这两件事本身有着内在的联系。民营经济的发展仅靠政策还不行,资金支撑是必须的。30年来,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三方面:自由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上世纪80年代的各占三分之一,逐步改变为自有资金占50%-60%,银行贷款占30%左右,民间借贷占20%,同时总量在不断地增加。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时而强势,时而弱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困扰着温州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温州民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金融仍然以自己固有的经营模式存在,由此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大量社会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当地银行机构吸收不到储蓄存款,导致贷款资金严重不足。这种社会借贷利率的市场化与银行僵化的存贷款利率产生了激烈的对峙。1980年12月,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首先打破僵局,开展存贷款浮动利率试点,这一举措由此拉开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30多年以来温州金融改革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2004年,这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从自发到有组织的开展,出现了1984年在苍南开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方兴钱庄”;1986年全国较早的股份制城市信用社和民资独资信用社在温州设立;1988年经浙江省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16家农村金融服务社;1992年温州第一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在苍南设立;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温州成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04年民营企业组建中瑞财团,试图走出民间办金融的方式。第二阶段为2004年-2011年,温州的金融改革基本上停滞不前。经济与金融的许多矛盾不断出现,而且日趋突出。到2011年10月出现了局部的民间金融风波。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开始的新一轮由顶层设计的金融综合改革。无论哪一阶段,改革均存在各种思路、各种想法、各种路径的碰撞。角度不一、出发点不一、利益不一,要求采取的方式方法就会不一。温州金融改革30年以来从来没有间断过争论,更是在摸索中前进。
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3年新年到来时,很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已经九个多月了,为什么经济还没有恢复到较好的水平?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为什么金融业的服务水平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温州金融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到底哪些是实际需要的?
2012年以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中央、浙江省等各级相关部委的领导、支持、指导和关心下,以破解“两多两难”为改革导向,围绕构建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四大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创新地方金融体制机制方面着力推进十大项目建设:一是搭建一批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二是吸引一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三是推进一批直接融资项目;四是创新一批金融产品和服务;五是初步形成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六是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七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八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九是筹建一批地方金融机构;十是启动一批中小企业改制规范。
在温州30年金融业改革发展中,其本身也同时存在三个不协调一个缺陷问题:一是地方金融发展与国家在温州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协调;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不协调;三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与金融间接融资的发展不协调;一个缺陷是: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直接阻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看到,金融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也不可能单由金融改革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一套组合拳。
不能包治百病
2011年以来出现的局部民间金融风波,以及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的资金链紧绷现象,要完全依靠金融改革措施来解决,那是幼稚的。但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九个月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肯定起到了缓解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至少让“高烧”逐步退去,但同时应该看到温州经济的“感冒”问题仍然存在。治疗“感冒”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事实上,2012年温州银行业贷款增量已经超过经济发展速度5个百分点,银行业存款7000亿元,而贷款达到6900亿元,存贷比接近100%。同时,2元贷款的投入只产生出1元的GDP,这在全国是罕见的。究其原因是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的关系所致,这也说明温州不仅仅是浙江的温州,也是全国的温州。温州民企“打喷嚏”,全国可能就会“感冒”,这是被大量事实所证明了的,因此国务院决定金融综合改革在温州试点也就不足为奇了。总量上说,这几年温州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是大的,2012年银行业新增贷款的70%以上增加在中小企业,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加占50%以上。但为什么一些中小企业还是出现融资难,一些企业家反映金融改革创新他们没有感觉到。出现了改革措施的效应与社会对金融改革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反差的状况,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期望单一依靠金融改革来解决中小企业出现的全部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既有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银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更有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上的问题和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治理来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出现的问题。通过金融综合改革来促进企业发展是一方面,但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内功。仅从融资问题上看,中小企业永远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银行不可能完全包揽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还要跨过三道“门槛”:一是在良好的信用大环境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具有较好的信誉;二是民营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三是在利率定价机制健全条件下,保证银行实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对未来产生影响
有些人对国务院确定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十二条方案和浙江省下达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疑虑,认为内容上没有利率改革、没有设立民营银行等,这个改革是失败的,是毫无意义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改革项目今天没有列入,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推出。有些改革项目今天不做不等于明天不会做。不可否认,启动温州金融改革和2011年8、9月温州企业的困难有一定关系。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是正常的现象。对民间资本办金融要给予更大的自由度,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当然还要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前提下扩大自由度。有的改革要从全局来抓,例如利率、汇率方面的改革目前情况看还不可能由一个地方来试点。
对于温州的金融改革,中央有一个统筹的战略考虑,是全国目前十个地区开展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存在谁胜谁败的问题,只有谁做得好谁做得差的问题。比如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突出“民”字,围绕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民间金融开展,按照“民间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这条主线,着力在缓解温州民间资本多投资难,民营企业多融资难“两多两难”问题上下工夫,在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两化”问题上下工夫。与前海突出“外”字是有区别的。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九个月以来,按照中央对温州的金融改革方案十二条和浙江省确定的改革实施方案,我们具体制定了78个重点改革项目进行系统推进。有些社会关注但此次实施方案中没有明确出现的内容,如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也开展了前期探索工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如民营银行一时无法审批,但我们设置了民资多渠道进入金融领域的措施。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以民间金融已经存在的市场化利率机制,来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适当浮动,并发布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简称“温州指数”),以达到规范引导的作用。
总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已经完成了做方案、搭基础、建框架的步骤。新的一年,我们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金融综合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向上争取政策与基层重点突破的关系。先易后难、集中攻坚、逐个突破,进一步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做深做实,做出成效。
人物素描
张震宇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2011年以来出现了局部民间金融风波。如今,温州正在推进金融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金融改革不会一帆风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市出名在两件事:一是民营企业,二是金融改革。而这两件事本身有着内在的联系。民营经济的发展仅靠政策还不行,资金支撑是必须的。30年来,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三方面:自由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上世纪80年代的各占三分之一,逐步改变为自有资金占50%-60%,银行贷款占30%左右,民间借贷占20%,同时总量在不断地增加。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时而强势,时而弱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困扰着温州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温州民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金融仍然以自己固有的经营模式存在,由此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大量社会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当地银行机构吸收不到储蓄存款,导致贷款资金严重不足。这种社会借贷利率的市场化与银行僵化的存贷款利率产生了激烈的对峙。1980年12月,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首先打破僵局,开展存贷款浮动利率试点,这一举措由此拉开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30多年以来温州金融改革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2004年,这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从自发到有组织的开展,出现了1984年在苍南开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方兴钱庄”;1986年全国较早的股份制城市信用社和民资独资信用社在温州设立;1988年经浙江省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16家农村金融服务社;1992年温州第一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在苍南设立;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温州成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04年民营企业组建中瑞财团,试图走出民间办金融的方式。第二阶段为2004年-2011年,温州的金融改革基本上停滞不前。经济与金融的许多矛盾不断出现,而且日趋突出。到2011年10月出现了局部的民间金融风波。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开始的新一轮由顶层设计的金融综合改革。无论哪一阶段,改革均存在各种思路、各种想法、各种路径的碰撞。角度不一、出发点不一、利益不一,要求采取的方式方法就会不一。温州金融改革30年以来从来没有间断过争论,更是在摸索中前进。
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3年新年到来时,很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已经九个多月了,为什么经济还没有恢复到较好的水平?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为什么金融业的服务水平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温州金融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到底哪些是实际需要的?
2012年以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中央、浙江省等各级相关部委的领导、支持、指导和关心下,以破解“两多两难”为改革导向,围绕构建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四大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创新地方金融体制机制方面着力推进十大项目建设:一是搭建一批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二是吸引一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三是推进一批直接融资项目;四是创新一批金融产品和服务;五是初步形成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六是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七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八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九是筹建一批地方金融机构;十是启动一批中小企业改制规范。
在温州30年金融业改革发展中,其本身也同时存在三个不协调一个缺陷问题:一是地方金融发展与国家在温州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协调;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不协调;三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与金融间接融资的发展不协调;一个缺陷是: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直接阻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看到,金融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也不可能单由金融改革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一套组合拳。
不能包治百病
2011年以来出现的局部民间金融风波,以及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的资金链紧绷现象,要完全依靠金融改革措施来解决,那是幼稚的。但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九个月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肯定起到了缓解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至少让“高烧”逐步退去,但同时应该看到温州经济的“感冒”问题仍然存在。治疗“感冒”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事实上,2012年温州银行业贷款增量已经超过经济发展速度5个百分点,银行业存款7000亿元,而贷款达到6900亿元,存贷比接近100%。同时,2元贷款的投入只产生出1元的GDP,这在全国是罕见的。究其原因是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的关系所致,这也说明温州不仅仅是浙江的温州,也是全国的温州。温州民企“打喷嚏”,全国可能就会“感冒”,这是被大量事实所证明了的,因此国务院决定金融综合改革在温州试点也就不足为奇了。总量上说,这几年温州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是大的,2012年银行业新增贷款的70%以上增加在中小企业,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加占50%以上。但为什么一些中小企业还是出现融资难,一些企业家反映金融改革创新他们没有感觉到。出现了改革措施的效应与社会对金融改革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反差的状况,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期望单一依靠金融改革来解决中小企业出现的全部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既有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银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更有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上的问题和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治理来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出现的问题。通过金融综合改革来促进企业发展是一方面,但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内功。仅从融资问题上看,中小企业永远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银行不可能完全包揽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还要跨过三道“门槛”:一是在良好的信用大环境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具有较好的信誉;二是民营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三是在利率定价机制健全条件下,保证银行实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对未来产生影响
有些人对国务院确定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十二条方案和浙江省下达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疑虑,认为内容上没有利率改革、没有设立民营银行等,这个改革是失败的,是毫无意义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改革项目今天没有列入,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推出。有些改革项目今天不做不等于明天不会做。不可否认,启动温州金融改革和2011年8、9月温州企业的困难有一定关系。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是正常的现象。对民间资本办金融要给予更大的自由度,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当然还要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前提下扩大自由度。有的改革要从全局来抓,例如利率、汇率方面的改革目前情况看还不可能由一个地方来试点。
对于温州的金融改革,中央有一个统筹的战略考虑,是全国目前十个地区开展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存在谁胜谁败的问题,只有谁做得好谁做得差的问题。比如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突出“民”字,围绕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民间金融开展,按照“民间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这条主线,着力在缓解温州民间资本多投资难,民营企业多融资难“两多两难”问题上下工夫,在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两化”问题上下工夫。与前海突出“外”字是有区别的。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九个月以来,按照中央对温州的金融改革方案十二条和浙江省确定的改革实施方案,我们具体制定了78个重点改革项目进行系统推进。有些社会关注但此次实施方案中没有明确出现的内容,如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也开展了前期探索工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如民营银行一时无法审批,但我们设置了民资多渠道进入金融领域的措施。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以民间金融已经存在的市场化利率机制,来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适当浮动,并发布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简称“温州指数”),以达到规范引导的作用。
总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已经完成了做方案、搭基础、建框架的步骤。新的一年,我们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金融综合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向上争取政策与基层重点突破的关系。先易后难、集中攻坚、逐个突破,进一步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做深做实,做出成效。
人物素描
张震宇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温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2011年以来出现了局部民间金融风波。如今,温州正在推进金融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