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谁在大宗交易平台接棒银行股?

作者:孟俊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21 23:38:00

摘要:溢价与折价的转换间,显示出接手资金对工行价值的不同态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当“社保基金减持工行H股1200万股”和“QFII借大宗交易平台出售工行”的消息叠加,会产生什么心理反应?难道此次由银行股主导的股市向好行情就此结束了吗?
    12月21日,《华夏时报》记者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发现,继20日申购买入银行股的信息放量至5条后,21日申报买入银行股的信息再增4条,其中1条买家信息显示,欲购入1000万股民生银行。而12月17日申报买入银行股的消息只有1条。
    “不是替客户买,是公司自有资金购入。”买家尚先生21日向本报记者表示。
    QFII一周三卖工行
    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显示,在12月17-21日的这一周内,工行分别于12月17日、18日和20日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3次交易的对手相同,卖出方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证券营业部,该营业部被公认为QFII集中营,买方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国路证券营业部。
    12月17日,中金建国门营业部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以4.08元出售2100万股工行股票,成交金额为8568万元,成交价格较当日收盘价折让1分钱。12月18日,中金建国门营业部再折让1分钱以4.11元出售5900万股工行,成交金额放大至2.4249亿元,而正是这一次交易,令市场惊呼QFII出货了。统计显示,该笔交易占到了工行当日全天交易量的50%。
    12月20日,中金建国门营业部又一次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出货工行2000万股,成交金额为8160万元。与前两次均折价1分钱出让不同,此次交易则较当天收盘价的4.07元溢价了1分钱。
    溢价与折价的转换间,显示出接手资金对工行价值的不同态度。
    巧合的是,12月20日,社保基金在H股市场抛售工行的消息传至内地。据称,工行于12月13日抛售工行H股,套现逾6553万港元。
    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这不代表社保基金看空银行股,而很有可能是趁H股创出新高之际了结部分获利,转而支持A股,因为10年来社保基金在A股的收益率较好,在A股操作胜算更高。
    此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已经多次表示看好A股的明年走势,并于杭州召开的投资管理人会议上呼吁“加仓A股”。
    游资很活跃
    有卖盘就会有买盘。本报记者注意到,12月20日,大宗交易平台上涌现出5条申报买入银行股的信息,但除其中一条信息透露购入1000万股民生银行股外,其余几条消息均未透露价格和购入数量。
    “我们不是替客户买入,而是公司用自有资金购买。”买家尚先生接受本报记者的咨询时表示。
    尚先生服务的公司名为上海奇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一家专门为扩张型企业提供融资理财服务的投资机构。其网站介绍称,该公司曾缔造了全国首单“大小非”减持业务,为上百家上市公司服务过,保证当天5亿、3天20亿的交易量。
    大宗交易平台显示,仅在12月21日当天,在17条意向申报信息中,上海奇益投资就报出了15个意向买入信息,欲购入包括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15家上市公司股票。而12月20日,其亦报出5条意向购入信息,涉及浦发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等。
    “大宗交易平台就像个批发市场,我们来此交易,看中的就是价格上会有折让。”标注是直接买家的上海任行投资有关负责人直言。
    “很明显这些是游资。”一投资人士表示。
    券商近期研报对银行股后市走势表示乐观。
    中信证券12月20日研报表示,银行板块虽然是本轮市场反弹的领涨者,短期内或进入高位换手整理,但预计中长期仍有10%-15%的绝对收益空间。
    对银行股抱有最大信心的莫过于民生银行股东史玉柱,在二级市场上大手笔买入民生银行后,他多次表示,3年内不会卖出股票。12月10日,看着民生银行股价从9月份的5元左右涨到7元左右的史玉柱在微博上扬言:“恶意做空民生的坏蛋,内裤输掉了。”
    上海精熙投资副总经理王征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银行股的低市盈率和强势分红预期都没有变化,仍然具有投资价值。
    一公募基金策略分析师认为,此次银行股的反弹与以往稍有不同,相比于股市整体和其他板块提早了一至两个月,说明不是短线资金所为,反映了在熊市下的价值投资理念的实践。
    “在14日上证综指大涨后,本周几个交易日都在高位盘整,这种情况在今年多次反弹后都没有出现过。”国泰君安分析师边风炜分析,“这说明有些资金高位出货的同时,还有资金看好后市而在高位接盘,初步判断有基金在加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