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占海特”们的烦恼

作者:傅蔚冈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14 23:39:00

摘要: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高考指标划分到各个省市,而省市则是以户籍为标准来识别合格的考生。
    上海少女占海特约辩事件的最新发展让人意外:12月8日上午,占海特父亲占全喜在上海市人民广场被警方以涉嫌“妨害公务罪”拘留。而后,房东也突然要求她退房,给出的原因是“居委会等施加了压力”。这一次,约辩事件最终跨越上海,成为全国关注的事件。
    占海特无法参加中考的直接原因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高考指标划分到各个省市,而省市则是以户籍为标准来识别合格的考生。尽管占海特从2001年就开始在上海生活,但是由于其父亲因种种原因无法获得上海户口,也无法获得上海市的人才引进居住证,因此无法参加在上海的中考。而更直接的一个因素是,源于11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根据该草案,占海特的父亲可能永远无法获得上海A类居住证。
    该草案与2002年颁布的《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相比,进步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宗旨的变化,比如2002年暂行规定第一条的规定其宗旨是“为了促进人才流动,鼓励国内外人才来本市工作或者创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而在今年刚刚颁布的草案中则将“保障境内来沪人员的合法权益”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则是规则更加明细化,更加容易操作。草案中明确了各个机构的工作职责,划分了工作权限,尽最大可能地缩减各行政机关灰色区间。这正如上海市法制办在其背景材料中所说的居住证积分管理是为了“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水平,需要在原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整合形成本市居住证管理的综合性政府规章,进一步完善居住证申领程序”。
    相比较北京等地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上海的进步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何这样一个既给常住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又限制本地公权力机构的办事指南,却遭到媒体的一致批评?这可能是一个更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制度惯性,使得绝大部分人认为非户籍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但这次上海的做法则是在非户籍人口之间划分三六九等,让人不可接受。尽管在过去的做法中,非沪籍人口事实上是享受了不同等级的待遇,但一旦将陋习变为明规,则会显得非常刺眼而让人不可接受。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据资料统计,2000年初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为1474万,而在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该数量则达到2301.92万。毫无疑问,增加的绝大多数人口是非沪籍人口。正是人口构成的变化,使得一个看上去更加有规则的制度遭遇了挑战。
    上海的常住人口变化只是这个大时代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尚未解体,中国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文献表明,改革开放初期人口流动的特点主要是:农业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城市人口的流动很少或是极不明显;流动范围主要由农村流向周边城镇,远距离和跨省流动极少。由于人口只是在省内流动,那么就意味着各省的考生并没有和外地考生接触的机会,他们无从得知另一个省份高考的录取分数线——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咨询系统,省内的人口甚至很难知道外省的分数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高考录取人数是以省为区分单位,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高考是一种公平的选拔制度:当一位河南考生因为分数低而没有被高校录取的时候,他只能怪自己没有努力,断然不会把自己上不了大学的原因归结到高校录取分数线上,更不会想到是北京挤占了他们的录取指标。
    但现在不一样了。首先是资讯的流通消解了以往的信息不对称。现在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电脑面前知道各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和招生人数,“人比人,气死人”,一旦得知自己的分数在河南上不了三本,但是在北京却可以上一本,那么内心深处的不公平感就会油然而生。
    如果说信息的流通使得不同省份高考之间的不平等凸显,那么因为大规模人口迁徙而导致的“异地生问题”,则使得原本就已经有很多问题的高考雪上加霜。
    在2000年以前,中国几乎都不会有异地高考问题,那是因为第一代流动人口出来只是为了谋生,他们并不需要高考。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他们的子女在居住地生活,这个问题就开始出现:那些在城市里出生和生活的第二代流动人口,他们完全与现居住地的文化融合,有的甚至没有回过户籍地。
    对比1990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结果,我们发现,在有流动人口的家庭户中,户主与配偶均为流动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7.44%上升到2000年的46.06%。这说明,近年来流动人口举家迁居城市或在城市长期定居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流入地的“新居民”。人口已经不再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脱离农业,逐步融入居住地,成为现居住地常住人口。
    但是由于户籍的因素,这部分人口的子女并没有资格在经常居住地参加中考。虽然现在不少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户籍限制,但是在高考资格——也就是中考的资格——还是有严格区分。正是因为无法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很多家庭不得不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有资料显示,在北京2008-2009学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599名非北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
    而少女占海特的生活轨迹恰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她1997年出生于珠海,2001年随父母移居上海。在上海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因无上海户籍且不符合上海10类参加高考人员条件,只能在上海考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或返回原籍考高中,或主动辍学在家。在10年前,上海虽然有“占海特”,但是因为人数极少,此类现象并未受到重视;而今天,类似占海特经历的人比比皆是,因为现在正是到了第一代常住人口子女中考甚至高考的时候了。换句话说,时代变了,但是制度未变,于是“占海特”们的烦恼就发生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