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电光一闪即逝
摘要:“鲜活的面孔”虽然在文字中无比鲜活,但在时代中,全都是溺水者。
“世上没有什么比‘人’更有意思。真正的、活生生的,由自然、历史(或神)创造出来的人。但自然(或神)的创造异常细腻、复杂,它的花纹不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作家们在塑造虚构的人物——典型时,也是在向不具理解力的读者诠释‘人’。”吉皮乌斯在《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中写到勃留索夫时,这样开头。
人的确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甚至是世界唯一的谜,因此,人一直是文学的核心词,因此,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作家与诗人们,都特别热衷于描写早一个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人们,无论是写《人·岁月·生活》的爱伦堡,还是写《金蔷薇》的帕乌斯托夫斯基,或者同时代随便一个苏联作家,都是写人的高手,吉皮乌斯也不例外,她同样是写人的高手,其作《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正是写革命时期的俄罗斯人的作品。白银时代这些俄罗斯文人们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与嗜好,影响了许多中国上了年纪的老派作家。
遗憾的是,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我们看不到像吉皮乌斯这样写人的文章出现。读完吉皮乌斯的这本《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心中泛起的竟然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许多著名的革命作家、诗人以及普通人的面孔。中苏两国20世纪历史颇为相近,书中所写面孔,与头脑中泛起的中国面孔,既是“鲜活的面孔”,也是被时代所吞没的面孔。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百年,极权主义的兴起与持续,让俄罗斯与中国都无从逃脱,自20世纪之后,人们已然进入毫无希望与光明可言的绝对黑暗时代,也即是黑铁时代中最深的暗夜,从吉皮乌斯到我们,正好见证了人类文明彻底熄灭的临界世纪。在这个世纪中,这些面孔之所以“鲜活”,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被时代所吞没。安静善良的勃洛克,在《我的月亮朋友》一文中,从一个纯真的诗人,最后进入革命队伍,成为革命文人,并死于对革命的矛盾之中。而《一个如痴如狂的人》之中,勃留索夫作为一个反面典型,一个性格有问题的、品德有问题的、投机的文人,变成新闻审查官,何尝又不是被时代所吞没的不幸者?吉皮乌斯说:“我写的只是那些在这个世界上我已不指望与之见面的人——这要么是因为他们超越了尘世的界限,要么是因为他们超越了对我来说不可逾越的人的界限。”因此,在她笔下,这些同时代的朋友、熟人或风云人物们,都显出了最真的一面,在这之中,无处不笼罩着时代狂暴的阴影。《安尼雅的小屋》中的宫廷女官维鲁波娃、骗子拉斯普庭,虽然身居高位,同样也是朝代所吞没的弱小者。《耽于沉思的朝圣者》之中,洛扎诺夫的生活与命运显出某种乖谬、矛盾与丰富,但这位时代所戏弄的人最后死于绝望。《记忆的断片》中的索洛古勃呢?一个洞悉时代的智慧诗人,看似生活安宁一些,但诗行背后透出的多是绝望。还有本书的作者吉皮乌斯,于十月革命后逃离俄国,亦是被时代抛离到了荒野之外……20世纪,作为人类最狂躁最黑暗最残酷的世纪,没有人逃得过它的运动,无论是权力者还是受害者,或者所谓的旁观者,都是被它所吞没的人,所以,“鲜活的面孔”虽然在文字中无比鲜活,但在时代中,全都是溺水者。
吉皮乌斯在写洛扎诺夫时,写下这段文字,无意中,她写下了人类在20世纪的现状,以及人类未来的预言——
“光阴如流水。革命的欢乐,犹如电光一闪即逝。接着又是黑暗,轰鸣,流血和——最后的深默。
“时间停止了。我们成了‘死人的骨头,任凭风吹雨打’。”
而她写下的这一切,已然成真!
(作者系诗人、专栏作家)
人的确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甚至是世界唯一的谜,因此,人一直是文学的核心词,因此,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作家与诗人们,都特别热衷于描写早一个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人们,无论是写《人·岁月·生活》的爱伦堡,还是写《金蔷薇》的帕乌斯托夫斯基,或者同时代随便一个苏联作家,都是写人的高手,吉皮乌斯也不例外,她同样是写人的高手,其作《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正是写革命时期的俄罗斯人的作品。白银时代这些俄罗斯文人们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与嗜好,影响了许多中国上了年纪的老派作家。
遗憾的是,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我们看不到像吉皮乌斯这样写人的文章出现。读完吉皮乌斯的这本《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心中泛起的竟然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许多著名的革命作家、诗人以及普通人的面孔。中苏两国20世纪历史颇为相近,书中所写面孔,与头脑中泛起的中国面孔,既是“鲜活的面孔”,也是被时代所吞没的面孔。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百年,极权主义的兴起与持续,让俄罗斯与中国都无从逃脱,自20世纪之后,人们已然进入毫无希望与光明可言的绝对黑暗时代,也即是黑铁时代中最深的暗夜,从吉皮乌斯到我们,正好见证了人类文明彻底熄灭的临界世纪。在这个世纪中,这些面孔之所以“鲜活”,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被时代所吞没。安静善良的勃洛克,在《我的月亮朋友》一文中,从一个纯真的诗人,最后进入革命队伍,成为革命文人,并死于对革命的矛盾之中。而《一个如痴如狂的人》之中,勃留索夫作为一个反面典型,一个性格有问题的、品德有问题的、投机的文人,变成新闻审查官,何尝又不是被时代所吞没的不幸者?吉皮乌斯说:“我写的只是那些在这个世界上我已不指望与之见面的人——这要么是因为他们超越了尘世的界限,要么是因为他们超越了对我来说不可逾越的人的界限。”因此,在她笔下,这些同时代的朋友、熟人或风云人物们,都显出了最真的一面,在这之中,无处不笼罩着时代狂暴的阴影。《安尼雅的小屋》中的宫廷女官维鲁波娃、骗子拉斯普庭,虽然身居高位,同样也是朝代所吞没的弱小者。《耽于沉思的朝圣者》之中,洛扎诺夫的生活与命运显出某种乖谬、矛盾与丰富,但这位时代所戏弄的人最后死于绝望。《记忆的断片》中的索洛古勃呢?一个洞悉时代的智慧诗人,看似生活安宁一些,但诗行背后透出的多是绝望。还有本书的作者吉皮乌斯,于十月革命后逃离俄国,亦是被时代抛离到了荒野之外……20世纪,作为人类最狂躁最黑暗最残酷的世纪,没有人逃得过它的运动,无论是权力者还是受害者,或者所谓的旁观者,都是被它所吞没的人,所以,“鲜活的面孔”虽然在文字中无比鲜活,但在时代中,全都是溺水者。
吉皮乌斯在写洛扎诺夫时,写下这段文字,无意中,她写下了人类在20世纪的现状,以及人类未来的预言——
“光阴如流水。革命的欢乐,犹如电光一闪即逝。接着又是黑暗,轰鸣,流血和——最后的深默。
“时间停止了。我们成了‘死人的骨头,任凭风吹雨打’。”
而她写下的这一切,已然成真!
(作者系诗人、专栏作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