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住证分等的谬误
摘要:尽管到目前为止政府并未公布积分指标体系,但是根据以往的经历,积分无非是从工作年限、学历等各种要素构成。
其实,这并不是上海第一次实行居住证。早在2002年,上海就颁布了《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以“居住证”取代以前实行的“暂住证”。
上海为何要在全国实行暂住证的时候就推行居住证制度?答案可以从2002年制定的暂行规定第一条中寻找,该条开宗明义指出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才流动,鼓励国内外人才来本市工作或者创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因为众多的人拥入到上海工作和创业,而在旧有的制度下,所有的公共服务都是和户籍捆绑在一起的,这些不合时宜的制度给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群体的各种困难,更是为了上海发展的需要——吸引国内外诸多人才到上海工作和创业,从而提高上海的竞争力。
不得不说,居住证制度的出台解决了不少“人才”的后顾之忧。但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这个办法的弊病也越来越明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年拥入上海的人群中,符合“人才”标准的数量实在太少——申请者需“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那些日益增加的不符合“人才”标准但市场上却不可或缺的普通劳动力该怎么办?
也正是由于这个因素,从2004年8月开始,上海市政府将居住证申请者的范围从“引进人才”调整为“在上海居住的非本地户籍的境内人员”,试图解决那些非“人才”的劳动力在上海遇到的各种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当全国各地还在以暂住证来解决外来人口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时,上海已经建立居住证制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举措,也正是因为居住证制度的推出,每年来上海就业和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从2005年来,上海每年的常住人口数以60万的速度在增加,而这部分群体也逐渐成为上海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生力军。
尽管居住证制度具有很多功能,但是在笔者看来,核心功能有两个:一是解决非沪籍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二是通过居住证制度让更多的人缴纳社保。入学问题是最让非沪籍人口揪心的事,而社保则是本地政府最为担忧的事,居住证制度算是现阶段下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得以解决的最大公约数。不过居住证制度也面对一个更大的挑战,既然本地已经开放了义务教育,那能不能更进一步,让这些非上海户籍的孩子也能在上海参加高考?如果从2002年第一批获得居住证的人开始算起,很多当时读小学的非户籍人口也开始面对中考甚至高考问题了:这些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上海求学,突然要让他们从上海转回原籍高考,那是不是过于残酷?因为两地的教材和环境都不相同,同时还要面临着和父母亲分离的问题。
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大,非户籍人口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并不只在上海出现,同时也在全国各个地方上演。正是因为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以从事“获得教育公平”为宗旨的民间组织。也正是在这部分群体的不懈努力下,国务院办公厅在8月31日转发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上海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个意见的一个答复。根据该草案,“《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在《居住证》有效期限内,为其随迁子女申请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由居住地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安排就读”,“持《居住证》A证的人员,其子女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参加中考、高考”,而“持《居住证》C证的人员,其子女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参加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考试。”换句话说,持有A证的人比持有C证的人享有更多的好处:C证的子女只能在上海市参加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考试,而A证的子女则可以参加其他的考试。
那么,哪些人可以获得A证?按照该办法的规定,居住证实行积分制,“指通过设置指标体系,对每项指标赋予一定的分值,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居住证》A证的申请人进行评分。”经评分达到规定分值的,那就直接办理A证,否则是C证。分值又是如何确定?根据该办法,“《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等指标组成,各指标项目中根据不同情况划分具体评分标准。”
尽管到目前为止政府并未公布积分指标体系,但是根据以往的经历,积分无非是从工作年限、学历等各种要素构成。一般来说,教育背景良好、经济收入高的阶层获得A证的可能性大,反之则可能性小。换句话说,“高富帅”的子女可以在上海参加高考,而“屌丝”的子女,对不起,你在上海只能报考“职校”。
不得不说,上海有关部门为居住证制度和积分体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很多时候努力的效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你越努力,影响越坏:就像这个积分体系一经公布,很多人认为这是属于“拼爹积分”——为何子女能否参加中考和高考要有赖于父母的积分?更为重要的是,以往针对非户籍人口的各种歧视都是隐性的,而在上海的这个积分体系中则是显性化了。换句话说,这个积分体系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将以往所有的陋习变为明规,从而激化了这将近1000万人的抱怨。
在各种社会中,教育都被视为是促进社会各个阶层流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正是因为教育,才让中低阶层看到往上走的机会。但是上海的积分体系却无情地撕裂了这个假设,把下一代的教育和上一代的财富无情地联系起来。“教育应该是缩小社会差距的有效途径,而不是人为制造鸿沟。”这是那位因为户籍原因而失学的上海姑娘占海特在微博上的发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