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郭广昌膜拜巴菲特模式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05 22:44:00

摘要:郭广昌的保险局正沿着股神巴菲特“产业 投资 保险”的架构搭建: 在尝到利润甜头后,复星进军寿险得偿所愿。

郭广昌膜拜巴菲特模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民营资本大鳄郭广昌的保险局正沿着股神巴菲特“产业 投资 保险”的架构搭建。
    11月29日,复星集团和美国保德信各出资2.5亿元的合资寿险公司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复星保德信人寿),在近一年的筹备后正式开业经营。本报记者了解到,复星还将筹建再保险公司写入规划,并已着手运作。12月4日,保监会批复李剑任职复星保德信人寿合规负责人。
    “寿险业目前仍处于不景气时期,郭广昌此时进入不能说是最好的时机。”12月1日,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陈建(化名)对本报如是表示。
    复星保险版图
    在尝到投资产险带来的利润甜头后,复星进军寿险业也得偿所愿。
    12月4日,保监会官网挂出复星保德信人寿的第一条批复文件,核准李剑为其合规负责人。此前的11月29日,复星保德信人寿正式宣布经营业务。
    郭广昌在2007年3月纳入永安财险后,一直在寻找进入寿险业的机会。
    2010年3月,复星集团曾准备联合其它买家参与竞购美国AIG集团出售的友邦大中华区业务,后因AIG分拆友邦在香港上市而作罢。2011年6月,在新华保险上市前夕,复星系收购其0.91%股份。2011年9月15日,复星集团宣布,将与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携手成立合资保险公司,而这将是首家民营合资寿险公司。当年底,复星正式向保监会申请筹建合资寿险公司。
    在复星保德信人寿开业之际,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复星可能已向保监会提出申请成立一家再保险公司,而如果一旦获批,复星可能也将成为国内首家建再保险公司的民营公司。但复星并未就此回应本报记者的采访。
    其实,在复星的未来规划中,其今后10年将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向以保险为核心的投资集团转型,而现在筹建寿险公司以及未来的再保险公司,则就是为其提供长期优质资本的来源。郭广昌本人也毫不讳言要用5到10年的时间逐步向巴菲特的“产业 保险 投资”模式靠近,现在差的就是保险平台的搭建。
    “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哈撒韦为平台,利用保险业务提供的大量现金流,为巴菲特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投资资本,这也使得巴菲特的赚钱效应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尽管巴菲特抛售了不少公司的股份,却始终坚称要对旗下保险公司永久持股。”12月5日,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投资部老总何亮生分析,“不过对于复星来说,在资本市场羸弱时成立寿险公司,能否取得源源不断的资本弹药还要观察,因为保费的取得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作为国内首家民营与外资合资的保险公司,复星保德信也是近3年来保监会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民资大佬和海外保险巨头的联合,会不会打破以往国企与外企建立合资寿险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效应,以及面对国内保险业深处结构转型、保费增速放缓、增员难、盈利周期被拉长等局面,复星能否有坚持长期经营寿险业的耐心,也备受业界关注。
    前车之鉴
    在业界看来,目前合资寿险公司普遍遭遇着双方股东之间的摩擦,以及业务发展的缓慢,复星保德信这样一家新的合资公司,能否摆脱之前的魔咒。
    本报查阅保监会数据发现,截至今年10月,国内共有外资及合资寿险公司26家,但从保费收入来看,其市场份额仅占4.37%。同时,从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看,这些合资寿险公司中,仅有7家和8家实现盈利,亏损公司合计亏损金额达到17.2亿元。
    另外一个现象则是,在过去3年中,由于陷入长期亏损,欧美很多保险巨头在国内的合资寿险公司都纷纷选择了撤离以及缩减股份,2010年底,海尔纽约人寿外资股东美国纽约人寿选择彻底退出,同时海尔集团也将其股权悉数转让给北大方正集团,海尔纽约人寿成为了现今的北大方正人寿。另外还有太平洋安泰人寿、金盛人寿、恒康天安、光大永明、交银康联人寿等外资股东。美国恒康人寿、荷兰国际集团、英国标准人寿等相继撤资或减持,一部分成为现在的银行系寿险公司。
    对此,复星集团高层表示,合资寿险公司双方股东互相十分了解,拥有相同的理念与价值观,并已建立起了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公司拥有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及以总经理为首的高管团队在内的完整的企业治理架构,且各角色及其职责清晰明确,总经理被授权负责公司日常运营和管理,公司重大决策则由双方股东经由董事会做出决定,此外,董事会成员除股东双方代表外,还有3位拥有企业管理、财务及法律等方面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也会在公司重要决策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销售渠道上,复星保德信也称,将采取包括职场营销、代理人、银行保险、多元行销在内的不同的方式。
    “对于所有寿险公司来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整个市场环境的恶化,让消费者对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所有产品都怀有警戒之心,保险产品更是因为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羸弱,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能够给客户带来的收益这几年都是少得可怜,而往往这些产品才是带动公司保费增长的最大来源,虽然寿险产品期限较长,能给公司提供更为稳定及持久的现金流,但是熬过寒冬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并不容易,即使于复星保德信而言,也不例外。”12月5日,上海一家大型寿险公司渠道部负责人也告诉本报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