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40万辆宝骏基地投产

作者:孙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15 00:17:00

摘要:时隔一个月,广西柳州再次传出了上汽通用五菱的增产信息。上月,标准年产能17.5万辆的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发动机工厂产能二期扩建项目刚破土动工,11月18日,一期总投资约80亿元,具备年产40万辆的生产能力的柳东宝骏基地也即将投产。
    时隔一个月,广西柳州再次传出了上汽通用五菱的增产信息。上月,标准年产能17.5万辆的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发动机工厂产能二期扩建项目刚破土动工,11月18日,一期总投资约80亿元,具备年产40万辆的生产能力的柳东宝骏基地也即将投产。随着两大动作的到位,上汽通用五菱南北联动的产能组合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在全年整车销售量的综合考核中,上汽通用五菱2012年的年度销量已稳超140万辆。
    柳东基地投产
    据上汽通用五菱相关人士透露,即将投产的宝骏基地,占地3100亩,具备年产40万辆的生产能力。其位于广西柳州汽车城内,一期总投资约80亿元,主要以生产宝骏系列轿车、变型车及配套的发动机产品。这一位于柳东的新基地投产后,上汽通用五菱将把轿车生产能力从柳西全部转移到柳东。
    同时,为乘用车配套的柳东年产35万辆的发动机项目计划也将于2013年竣工,这也将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当下上汽通用五菱发动机产能吃紧的状况。今年1—9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汽通用五菱在商乘两端的整车实销数达到了108万辆,而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石国勇的预计是,年底这一数字将呈现为140万辆;而目前柳州、青岛两地的发动机产能为105万台,即使将两地70万台和35万台的年产能合理拉升至80万台和40万台,发动机匹配仍无法赶上当下上汽通用五菱产品热销速度。
    “柳州和青岛的发动机产能一共是120万台,但我们今年的整车要突破140万辆,目前至少还有20万台的产能缺口需要通过外购弥补。”上月,石国勇对本报记者表示。
    从目前柳州方面透露的信息看,柳东基地除了在整车和发动机产能上作出跃升外,在宝骏基地中,还将建设国内一流汽车研发中心,专门为乘用车业务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柳州汽车城内,为宝骏基地配套的零部件园区将陆续建成,目前已有“德国大陆”、“联合汽车电子”、“延锋伟世通”等知名企业首批入驻。
    今年11月18日,恰好是上汽通用五菱合资成立整整十个年头,宝骏基地的落成恰恰是为“企业十年”奉上的一份丰厚大礼。据柳州市政府方面透露,2012年建成后的柳东基地将形成600亿元的产值。到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将力争实现整车产销200万辆、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
    商乘产销并举
    对当下的多数车企而言,全年的综合走势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其产能调控的步伐,而最新的10月产销数据显示,一直在微车市场占据强势地位的上汽通用五菱10月销量超过13万辆,由此看出,上汽通用五菱非但没有在近一年的总体市场走弱下低头,相反,其商乘两端足够具备竞争力的产品组合换来的是市场不断的认同。
    商用车方面,上汽通用五菱10月份单月销量超过12万辆,市场占有率继续超过50%。而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乘用车新军——宝骏630,在9月销量超过6500辆之后,10月继续稳固在6500辆以上,达到6634辆。如果算上换标的乐驰,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宝骏产品,在10月已经月销过万。按照计划,在未来的几年内,“宝骏”将每年推出一款新车型,除了轿车产品,“宝骏”还计划研发SUV、MPV和其他乘用产品的衍生车型。
    海外市场层面,今年7月10日,N300(五菱荣光)在通用埃及工厂量产,正式进军埃及市场,而对于以同样产品输出方式投入印度市场的五菱宏光而言,其试生产已经完成,两大产品的海外逐步量产,标志着上汽通用五菱与股东方合作的海外CKD项目再次取得实质性进展。
    按照规划,到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将力争实现整车产销200万辆,其中,出口产品将占10%份额,“股东方已经对我们提出了要求”。石国勇透露,立足国内市场,兼容考虑海外,仍是市场开拓的首要原则。
    不仅是在市场销量上一路领先,在产品口碑上,五菱和宝骏品牌同样收获了市场认可。10月31日,J.D.Power公布了2012年中国新车质量调查报告。这份旨在研究新车车主购车后经历问题的报告,数据来自超过2万名去年10月到今年6月期间购车的车主。在微客车型排名中,五菱车型占据了前两名,五菱宏光以156分的成绩位居第一,五菱荣光则以171分占据次席。宝骏乐驰也以187分的成绩,获得紧凑型车第二名。
    11月18日,这家国内首个以制造微车起家的合资企业,将迎来合资公司挂牌的十周年纪念日。而在此之前,海内外一系列频传的捷报,已经将公司内部的这种喜庆氛围推向高潮。在风云变幻的国内车市浪潮中,以“低成本、高价值”模式运作的上汽通用五菱,无疑是名出色的弄潮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