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国之梦”
摘要:中国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已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来实现更稳扎稳打的社会进步。
中国和美国在这个月共同迎来了决定未来5-10年命运的时刻。11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成功连任,为他主导的社会改革试验开启了下一个四年。在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为未来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奠定基调。对于中美两大国来说,这是一个承载梦想与希望的时刻,也是充满压力和挑战的时刻。
中国人近代以来的梦一直带有悲情色彩。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谈及老年、少年性格之不同时说:“人固有之,国亦宜然。”“中国梦”更多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精英阶层怀有的,对洗刷民族耻辱和重新崛起的期待。如果说“美国梦”是“个体之梦”的话,“中国梦”就是“家国之梦”,前者是发挥每个人追求自利的动机,自发实现社会的整体前进,后者则强调集体责任,甚至很多时候愿意为民族而牺牲。
与美国的现代化一直处在安全的外部环境中不同,中国百年来的难题是要在群雄环伺中,解决民族自强、经济发展、社会民主等重大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毕其功于一役”的念头不可阻止,导致在一些历史时期举步维艰,乃至进退失据,冲不破“历史三峡”。我们实现这一梦想的方式,曾几经变化,发展到今天,终于可以更深刻地思索:是更多地集中计划、统一领导,还是更好地发挥每个个体的创造力、天赋和优势,是制订一个无所不包的蓝图,还是创造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环境,让国强民富理想自发实现?
“美国梦”这个词由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所总结和首创。他的理解是:“一种能够让人获得最完善发展的梦想,既不受那些正在旧文明体里被缓慢树立起来的壁垒的限制,也不受那些只为特殊阶层利益存在的社会秩序的压制。”美国更为开放和平等的社会氛围,也不易滋育激进的革命性思潮,最终导致全社会重新洗牌,各阶层的生死厮杀和零和博弈。法国历史学家、《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很早就敏锐地发现,相对于欧洲人,美国人更能接受财富的不平等而不产生愤懑、嫉妒等情绪,这是因为美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性更高,穷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出人头地。这种秩序舒缓了社会矛盾。美国更为丰裕和自由的氛围,让那些主张“打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者一直应者寥寥。
但“美国梦”也不是一个静态的、民众被动享受制度优势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主动追求甚至抗争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腾飞时代,经济成果和政治权利并未得到公平分配,甚至很多罢工遭到政府暴力镇压。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提升了社会公平度,为底层创造了更多机会,但种族隔离等遗毒并未肃清。二战后的“民权运动”打破了种族壁垒,但也曾导致严重的城市骚乱和混乱。直到去年,相对规模较小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仍是民权抗争潮流的余响。不过相对而言,美国仍拥有更优良的社会矛盾疏导机制,保持更平稳的运行。
美国也曾面对两种不同政治思路的抉择,这次大选就是一次。是通过更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刺激来帮助经济走出危机,同时通过更完善的福利体系来增进社会公平?还是通过减税和解除监管来恢复经济活力,并以“人人为自身负责”的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来自发实现社会的财富分配?美国人以投票的方式选择让奥巴马继续他的改革——虽然因受共和党掣肘等因素而力度不大,却是自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前所未有的。
这场大选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共和党自身的衰落,在新观念创造方面乏善可陈。与共和党相比,奥巴马的支持者更代表一个跨越地域、种族和阶层的联盟,既有传统上支持奥巴马的黑人,也有在美国人数日益增多的拉丁裔选民,以及广大的女性选民和城市中产阶级。奥巴马在2008年胜选的秘诀就是高举“希望与变革”的大旗,向选民许诺一个全新时代。但四年来,许多期待落空,今年的选战里,奥巴马的绚丽口号也大大减少,转而更多地谈及实务。但在这次的获胜演讲中,他又竖起了这面旗帜。他说,对于那些仍怀疑美国是一个充满所有可能性的国家、怀疑美国国父的梦想今天依然鲜活、怀疑美国民主力量的人来说,今晚得到了答案。
可以说,奥巴马的成功就是“美国梦”理念的经典例证之一。从北美殖民地形成和美国建国开始,对“美国梦”的向往和追求一直是美国人标志性的精神特质,其核心理念就是一种乐观的、不断保持开拓性的心态,以及相信不论一个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如何,都有可能通过勤奋诚实的劳动享受美好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完满。这种意识既扎根于美国建国之初的清教传统,也是新大陆上拓殖者精神风貌的反映。当年无数欧洲移民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就是因为在那里可以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只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能量和意志力就能成功,而不必忍受已在欧洲固化的贵族制或等级制。
中国人近代以来的梦一直带有悲情色彩。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谈及老年、少年性格之不同时说:“人固有之,国亦宜然。”“中国梦”更多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精英阶层怀有的,对洗刷民族耻辱和重新崛起的期待。如果说“美国梦”是“个体之梦”的话,“中国梦”就是“家国之梦”,前者是发挥每个人追求自利的动机,自发实现社会的整体前进,后者则强调集体责任,甚至很多时候愿意为民族而牺牲。
与美国的现代化一直处在安全的外部环境中不同,中国百年来的难题是要在群雄环伺中,解决民族自强、经济发展、社会民主等重大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毕其功于一役”的念头不可阻止,导致在一些历史时期举步维艰,乃至进退失据,冲不破“历史三峡”。我们实现这一梦想的方式,曾几经变化,发展到今天,终于可以更深刻地思索:是更多地集中计划、统一领导,还是更好地发挥每个个体的创造力、天赋和优势,是制订一个无所不包的蓝图,还是创造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环境,让国强民富理想自发实现?
“美国梦”这个词由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所总结和首创。他的理解是:“一种能够让人获得最完善发展的梦想,既不受那些正在旧文明体里被缓慢树立起来的壁垒的限制,也不受那些只为特殊阶层利益存在的社会秩序的压制。”美国更为开放和平等的社会氛围,也不易滋育激进的革命性思潮,最终导致全社会重新洗牌,各阶层的生死厮杀和零和博弈。法国历史学家、《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很早就敏锐地发现,相对于欧洲人,美国人更能接受财富的不平等而不产生愤懑、嫉妒等情绪,这是因为美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性更高,穷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出人头地。这种秩序舒缓了社会矛盾。美国更为丰裕和自由的氛围,让那些主张“打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者一直应者寥寥。
但“美国梦”也不是一个静态的、民众被动享受制度优势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主动追求甚至抗争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腾飞时代,经济成果和政治权利并未得到公平分配,甚至很多罢工遭到政府暴力镇压。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提升了社会公平度,为底层创造了更多机会,但种族隔离等遗毒并未肃清。二战后的“民权运动”打破了种族壁垒,但也曾导致严重的城市骚乱和混乱。直到去年,相对规模较小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仍是民权抗争潮流的余响。不过相对而言,美国仍拥有更优良的社会矛盾疏导机制,保持更平稳的运行。
美国也曾面对两种不同政治思路的抉择,这次大选就是一次。是通过更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刺激来帮助经济走出危机,同时通过更完善的福利体系来增进社会公平?还是通过减税和解除监管来恢复经济活力,并以“人人为自身负责”的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来自发实现社会的财富分配?美国人以投票的方式选择让奥巴马继续他的改革——虽然因受共和党掣肘等因素而力度不大,却是自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前所未有的。
这场大选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共和党自身的衰落,在新观念创造方面乏善可陈。与共和党相比,奥巴马的支持者更代表一个跨越地域、种族和阶层的联盟,既有传统上支持奥巴马的黑人,也有在美国人数日益增多的拉丁裔选民,以及广大的女性选民和城市中产阶级。奥巴马在2008年胜选的秘诀就是高举“希望与变革”的大旗,向选民许诺一个全新时代。但四年来,许多期待落空,今年的选战里,奥巴马的绚丽口号也大大减少,转而更多地谈及实务。但在这次的获胜演讲中,他又竖起了这面旗帜。他说,对于那些仍怀疑美国是一个充满所有可能性的国家、怀疑美国国父的梦想今天依然鲜活、怀疑美国民主力量的人来说,今晚得到了答案。
可以说,奥巴马的成功就是“美国梦”理念的经典例证之一。从北美殖民地形成和美国建国开始,对“美国梦”的向往和追求一直是美国人标志性的精神特质,其核心理念就是一种乐观的、不断保持开拓性的心态,以及相信不论一个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如何,都有可能通过勤奋诚实的劳动享受美好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完满。这种意识既扎根于美国建国之初的清教传统,也是新大陆上拓殖者精神风貌的反映。当年无数欧洲移民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就是因为在那里可以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只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能量和意志力就能成功,而不必忍受已在欧洲固化的贵族制或等级制。
十八大的历史重任之一就是为未来5-10年的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确定方向。中美两国国情存在巨大差异,但彼岸的历史经验也仍足借鉴。中国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平台,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变革释放经济活力,实现一个更具流动性和开放性的社会,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和发挥每个人的活力,将使“中国梦”更早实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