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争议林毅夫

作者:林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02 23:54:00

摘要:林毅夫所掀起的这股“旋风”已经从学界吹向了实业界,并可能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争议林毅夫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林晓 北京报道
    11月2日,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在FT中国高峰论坛上重申了他的观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巨大,政府不缺钱。他仍然坚持认为:“中国还有维持20年8%经济增长的潜力。”
    要知道,此时此刻,一场由林毅夫刮起的经济学界的“旋风”势头正猛,争论的中心议题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应该以市场还是以政府为主导来配置资源?目前的经济发展应该继续政府为主导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转向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一周前的10月25日6点25分,一位名叫刘海影的国际对冲基金经理在FT中文网上发表《追问增长根源:也谈林毅夫假说》的文章。仅过了10个小时,林毅夫即发文《新结构经济学的要义》回应。这是林毅夫针对近期学界对他的观点诸多质疑的首次正式撰文回应。
    凯恩斯曾经这样说过:“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林毅夫所掀起的这股“旋风”已经从学界吹向了实业界,并可能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林氏药方
    今年6月初,林毅夫从世行卸任归来,正当外界传言他的下一步走向时,他却频频高调亮相,出席活动、阐述观点,忙得不亦乐乎。就在6月18日,他还快速推出了学术著作《新结构经济学》。
    此后,无论是在他创办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还是出席其他论坛或者活动,他都不失时机地阐述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思想,并和学界的质疑进行论辩,诊断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其新结构思想的方法开出药方。
    正是基于其在世界银行4年的经历,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谙熟,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林毅夫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坚信不疑,这种坚信让他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更有信心。
    就在他的新书内部研讨会上,林毅夫说:“今天我带来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就好比我要提交的毕业论文,希望能为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反思。”
    在《新结构经济学》里,他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中的因势利导和甄别选择作用。
    迥异于目前学术界的主流主张,他认为中国经济还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经济未来20年还有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其中政府可以在基础设施的投资、产业升级的推动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功能。
    林在9月11日召开的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仍将在未来20年保持每年8%的增长。他认为,投资在短期内仍是拉动经济、摆脱危机的重要工具,并建议通过“全球马歇尔计划”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举措,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发展中国家仍存在很多基础设施瓶颈,如果我们形成一个全球整体计划,有助于帮助出口和就业恢复。”林毅夫说。
    林毅夫还充分肯定了4万亿基础设施投入帮助中国走出了危机,去年中国5%-6%的通胀率相对全球也较低。
    他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出口疲软问题,而4万亿计划项目也大多走向尾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考虑再来一轮财政支出投资基础设施,而非信贷增长,就能够抑制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货币扩展的副作用。
    林毅夫还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每季度举行的宏观经济报告会上,阐述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思想,并认为世界和中国经济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由政府主导采取有效基础设施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扮演什么角色
    9月17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了对新结构经济学的专题研讨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天则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张曙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进行了评论。
    这些学者来自不同地区和思想流派,有些学者在肯定林毅夫学术贡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林毅夫思想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一些质疑。
    张曙光就直指林的学说最核心,也是在他看来最大的逻辑漏洞,那就是政府的作用问题。
    “如何协调市场和政府的矛盾。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政府因势利导,另一种是政府主导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既然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根本性体制,在这个基础上,就没有政府主导该过程的说法,只有在危机关头,政府才可能起主导作用。”张曙光称。
    张曙光还进一步指出,林毅夫假定了一个“好人政府”,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但政府到底是不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张曙光并不这么认为。
    对于“好人政府”的问题,林毅夫说,任何人,包括政府都是理性的。政府的理性目标一是长期执政,二是青史留名。达到目标的最好办法是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包容性地增长,收入分配越来越公平,民富国强。如果有一套理论能帮助政府实现上述目标,相信任何政府都会积极采用,做出正确选择。
    对于林毅夫强调的政府“有效甄别和因势利导”作用,外界是质疑的,因为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不如企业了解实际情况。
    对于这一点,林毅夫认为后发优势可以让政府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现成的产业、技术,哪种产业和技术符合自己的比较优势,企业和政府都可以收集信息,企业收集的信息最终变成私有信息,政府收集的信息则可以免费提供给企业;而且,政府收集的信息更全面。
    但刘海影并不认为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任何优势,他在《追问增长根源:也谈林毅夫假说》一文中称,市场经济是最好的个体信息的处理器,碎片化的、个体化的信息能更好地在市场机制中推动经济发现发展机会,并调动社会资源来实现发展机会。
    在这一波针对林毅夫学术观点的争论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刘胜军更为针锋相对,他发表《与林毅夫商榷:中国未来高增长靠什么?》文章指出:政府主导的项目难免会出现低效率的问题;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是发展的瓶颈,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过剩或超前现象;需要警惕的是,眼下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靠的是土地出让金收入,而非项目本身的投资回报。
    刘胜军认为,真正的、根本的动力还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是民营企业追逐利润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