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谁在买下城商行?

作者:刘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16 15:02:00

摘要:尽管异地扩张早在去年已被监管层“喊停”,但开设支行、村镇银行等速度并没有降低城商行的节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跑马圈地的快速扩张后,2012年二季度,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1.51万亿,是2003年末1.46万亿的7.9倍。在此情况下,资本充足率急速下降。
    经历2011年血本发债后,2012年城商行无奈低价增资补血。9月28日,温州银行公告的配股方案显示,配股比例为每10股配2股,每股价格为3.02元,计划募集资金总额约为9亿元。但据媒体报道,温州银行本次启动增资扩股,总额涉及37亿元左右,完成配股后,还将向国内优质企业定向增发7亿股,实行市场竞价,预计募资近28亿元。
    3.02元的股价,仅比2.90元的每股净资产高出0.12元,溢价率仅为2.3%,甚至远低于同期城商行股权转让定价。今年6月份,新明集团以4.4亿元、高于挂牌价格5800万元,拍下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挂牌的1.07亿股,折合每股4.11元。
    这并非个案。继去年6.4亿新股配售后,9月4日,龙江银行股东们再次接到总额不超过6.4亿的配售函。而厦门银行融资频率远远超于其他银行,该行自2008年至今已历经五次增资扩股,平均每年一次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推进增资扩股的还包括汉口银行、天津银行、南昌银行、杭州银行等十家之多。
    资本循环
    尽管异地扩张早在去年已被监管层“喊停”,但开设支行、村镇银行等速度并没有降低城商行的节奏。
    城商行的经营陷入“资本消耗——增资扩股——再消耗”循环中。以厦门银行为例,五年之内完成五次增资。
    如此频繁融资,与其近年扩张过快有直接关联。公开资料显示,其资产规模由2009年的282亿元、扩张到2010年的528亿元、再到2011年突破700亿元关口。三年扩张结果是利润大涨,2009年~2011年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1.36亿元、3.79亿元,增速均在100%以上。
    “在享受异地扩张带来的品牌推广及利润增长之外,其背后的风险同样令人堪忧。”某城商行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种粗放经营方式是重复低水平建设,不能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实力,但会由于银行资本的杠杆效应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乏,扩大银行风险。
    增资扩股解决了城商行扩张的燃眉之急,但城商行未来盈利能力正在减弱。“收入来源单一,是城商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2011年年报数据统计,江苏银行去年利息净收入的占比高达90.05%,盛京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比更高达98.54%。
    彼时依靠息差盈利的美好时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后,城商行在存款利率的调整几乎‘一浮到顶’,无疑提高了存款成本。”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今年两次降息且在信贷需求下降的环境下,贷款定价下行走低。“一升一降”的结果是压缩了城商行的息差收入空间。
    谁在买下城商行?
    彼时在那个充满美好的牛市时代,对于城商行的股东们来说,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常常上演。
    但在上市银行股走势一片低迷、城商行近期上市无望,股权屡遭“流拍”之际,是谁还在砸钱?
    记者梳理已经完成增资扩股的几家银行发现,上市公司对城商行的热情依然不减。9月10日,龙江交通和广东明珠宣布,分别以2元/股的价格,认购龙江银行增发的3136万股和691.7万股。
    而宁波港为了增资该行,堪称不惜血本。2012年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3亿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由去年同期的1.24亿元变化至-8139万元,资金状况颇为紧张,仍斥资9.16亿元向宁波通商银行增持9.17亿股,保持其第一大股东不变。
    另一股资产一直在“伺机”行动。与上市公司“小打小闹”不同的是,布局城商行的外资银行一向选择满载运行。毕马威9月26日在香港发布第6份《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在外资银行持股的35家银行中,城商行有22家之多,其中14家持股比例在18%以上。
    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完成改制和上市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主角便由这些充满向上生长力量的城商行来扮演。
    本次增资扩股厦门银行、汉口银行意欲再次引入外资股东,早在2008年厦门银行就引入战略投资者富邦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并一度跟进五年以来的增持计划,保持19.99%股东地位不变。但汉口银行股东背景里并没有外资银行身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