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打响质量保卫战
摘要:伊利对奶源的管理直接前置到牧草种植及奶牛培育阶段,力争从最前端开始就降低在奶源领域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近年来,中国乳品行业频频出现问题,该行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从牧场到餐桌,中国消费者如何才能喝上一杯放心的牛奶?本土乳企如何才能实现绝地反击,打胜产品质量保卫战?伊利集团给出的答案是“三全”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
2012年10月10日,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称,“全过程就是在严格控制生产全过程的同时,对供应链中包括奶农、牧场、奶站、供应商、加工厂、经销商、服务商在内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以确保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安全;全方位就是伊利投入巨资用于检验设备的购买和维护,并且专职质管员守护着质量管理的每一道防线,对生产过程的全方位监控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而全员就是追求品质已经成为整个企业的责任,这样的理念也得到了全体伊利员工的一致认可。”
从源头做起,严守第一关
在伊利,食品安全贯彻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当小奶牛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伊利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从源头到终端,保障了产品的全程安全。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伊利集团的现代化牧场,那里汇集了全球最先进的饲养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通过信息化养牛、电子眼管控和可视化运输等举措,逐步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过渡和转型。
“伊利对奶源的管理直接前置到牧草种植及奶牛培育阶段,力争从最前端开始就降低在奶源领域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目前,伊利自建草原面积高达5000多亩,而全部的种草面积则达33580多亩,涵盖东北、安徽、内蒙古等乳业发达地区。
伊利牧场的牛奶来自世界各地,主要品种是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乌拉圭等品种的荷斯坦牛。荷斯坦牛原产于荷兰北部西弗里斯和德国的荷尔斯坦省,以产奶量高著称,是世界上著名的良种奶牛,世界各国都有引进饲养,占全世界奶牛数量的90%以上。
据悉,在伊利的现代化牧场中,奶牛吃的都是专业人员精心配制的科学套餐,其中不但包括优质的牧草,还包括各种营养丰富的精饲料。伊利集团设有专门的饲料公司和专业的科研队伍,根据奶牛的成长情况进行科学配餐,保证每头奶牛每餐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3%。
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每一头伊利乳牛一出生的时候耳朵上就会带上一对电子耳环,这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自动完整地记录着伊利奶牛每一天的身体健康状况、膳食比例、每日挤奶量。伊利工作人员通过电子耳环记录的信息,为每一头伊利奶牛提供定制化的科学配餐,而当原奶出现质量问题时,更可以迅速实现“责任到牛”。
全过程管控避免管理疏漏
拥有了好的奶源之后,并不意味着产品的最终安全。为此,伊利集团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质量把控。
在全国各地,伊利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负责检测和负责奶源基地的防疫工作,定期检查、定期汇报、统一防疫,力求最大程度解决疫情带来的安全问题。近年来,伊利集团已先后投入10亿多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
在伊利的挤奶点,我们可以看到,该企业全面实现了自动化的挤奶,原奶在生产过程中完全实现全封闭。在整个挤奶大厅中,各关键位置均安装了监控摄像头,监控人员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
此外,在检测环节,伊利也是下了大力气。在伊利集团出资4000多万元购进国际先进的牛奶快速检测设备中,包括乳成分分析仪、微生物快速检测仪、体细胞快速检测仪以及冰点和抗生素的快速检测仪器,同时购进的液相色谱仪、酶标仪、抗生素检测仪等先进的国外检测设备,能够在30分钟内出具项目的检测数据,使原料奶比过去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
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冷冻罐在挤奶点完成装罐之后,都会由管理人员记录具体的数量,并进行编号后发放统一的铅封,经铅封的原奶不仅要在24小时之内运到工厂;而且所有运奶车辆全部安装了GPS管理系统,中间不能停车和改变路线。如果被发现有不正常的停车或者铅封有问题,工厂一律拒收。
据了解,伊利的原奶运到厂后,45分钟内必须检测完毕,每车必检。此外,GPS管理系统还包含每十秒的照片反馈系统。每十秒就要发一张照片,如果过程中出现任何变化,都可以通过照片来认证。
“通过对生产工艺120多个环节可能引入的生物、物理、化学危害进行深入分析,伊利细化了400多个控制要素。”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划分质量风险的等级,伊利建立了专门的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形成了系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体系。
每一个环节都在监督之下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伊利集团已经建立了全方位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从原料入场到成品出厂都能实现全线监督。
通过不断提高、完善检测机制,伊利已经建立了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的、包括在线检测、出厂批检、风险监测的全方位检测体系,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伊利集团已经累计投入5亿多元,配置各类精密检测仪器1100台,包括液相色谱仪、酶标仪、抗生素检测仪等检测设备,建立了设备优化和管理升级的长效机制;持续梳理评价生产装备,对生产装备着眼于国际水准,进行超前的换代升级,确保产品质量100%合格。
目前,在伊利30分钟内能够出具三聚氰胺、抗生素及农药残留等项目的检测数据,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到899项,仅在原奶环节,伊利就实现了117项检测标准,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数量。
“通过完善的产品追溯程序,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生产的任何环节,具体到每个流水线,每个操作员,每一头奶牛,产品质量问题不再是一笔糊涂账。”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原奶收购的GPS跟踪,原奶入车后的随机条形码、生产过程的产品批次信息跟踪表、关键环节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质量管理信息的综合集成系统,流通环节覆盖全国的ERP网络系统,实现了产品信息可追溯的全面化、及时化和信息化。
本报记者从伊利集团了解到,在伊利,他们的每一头奶牛都有自己的档案,档案记录了奶牛从出生到每一次挤奶的所有数据,同时,所有伊利的鲜奶包装盒顶端,除了印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外,还有一串串条形标码,通过这个数字,消费者可以查到这盒奶的生产资料,比如产自哪个厂区、哪个车间甚至是哪一头奶牛,以及供应奶牛的饲料的相关数值。
最后,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追溯机制确保了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严格的监督之下,有利于公众对每一个生产细节的监督。
从牧场到餐桌,中国消费者如何才能喝上一杯放心的牛奶?本土乳企如何才能实现绝地反击,打胜产品质量保卫战?伊利集团给出的答案是“三全”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
2012年10月10日,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称,“全过程就是在严格控制生产全过程的同时,对供应链中包括奶农、牧场、奶站、供应商、加工厂、经销商、服务商在内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以确保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安全;全方位就是伊利投入巨资用于检验设备的购买和维护,并且专职质管员守护着质量管理的每一道防线,对生产过程的全方位监控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而全员就是追求品质已经成为整个企业的责任,这样的理念也得到了全体伊利员工的一致认可。”
从源头做起,严守第一关
在伊利,食品安全贯彻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当小奶牛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伊利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从源头到终端,保障了产品的全程安全。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伊利集团的现代化牧场,那里汇集了全球最先进的饲养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通过信息化养牛、电子眼管控和可视化运输等举措,逐步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过渡和转型。
“伊利对奶源的管理直接前置到牧草种植及奶牛培育阶段,力争从最前端开始就降低在奶源领域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目前,伊利自建草原面积高达5000多亩,而全部的种草面积则达33580多亩,涵盖东北、安徽、内蒙古等乳业发达地区。
伊利牧场的牛奶来自世界各地,主要品种是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乌拉圭等品种的荷斯坦牛。荷斯坦牛原产于荷兰北部西弗里斯和德国的荷尔斯坦省,以产奶量高著称,是世界上著名的良种奶牛,世界各国都有引进饲养,占全世界奶牛数量的90%以上。
据悉,在伊利的现代化牧场中,奶牛吃的都是专业人员精心配制的科学套餐,其中不但包括优质的牧草,还包括各种营养丰富的精饲料。伊利集团设有专门的饲料公司和专业的科研队伍,根据奶牛的成长情况进行科学配餐,保证每头奶牛每餐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3%。
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每一头伊利乳牛一出生的时候耳朵上就会带上一对电子耳环,这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自动完整地记录着伊利奶牛每一天的身体健康状况、膳食比例、每日挤奶量。伊利工作人员通过电子耳环记录的信息,为每一头伊利奶牛提供定制化的科学配餐,而当原奶出现质量问题时,更可以迅速实现“责任到牛”。
全过程管控避免管理疏漏
拥有了好的奶源之后,并不意味着产品的最终安全。为此,伊利集团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质量把控。
在全国各地,伊利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负责检测和负责奶源基地的防疫工作,定期检查、定期汇报、统一防疫,力求最大程度解决疫情带来的安全问题。近年来,伊利集团已先后投入10亿多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
在伊利的挤奶点,我们可以看到,该企业全面实现了自动化的挤奶,原奶在生产过程中完全实现全封闭。在整个挤奶大厅中,各关键位置均安装了监控摄像头,监控人员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
此外,在检测环节,伊利也是下了大力气。在伊利集团出资4000多万元购进国际先进的牛奶快速检测设备中,包括乳成分分析仪、微生物快速检测仪、体细胞快速检测仪以及冰点和抗生素的快速检测仪器,同时购进的液相色谱仪、酶标仪、抗生素检测仪等先进的国外检测设备,能够在30分钟内出具项目的检测数据,使原料奶比过去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
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冷冻罐在挤奶点完成装罐之后,都会由管理人员记录具体的数量,并进行编号后发放统一的铅封,经铅封的原奶不仅要在24小时之内运到工厂;而且所有运奶车辆全部安装了GPS管理系统,中间不能停车和改变路线。如果被发现有不正常的停车或者铅封有问题,工厂一律拒收。
据了解,伊利的原奶运到厂后,45分钟内必须检测完毕,每车必检。此外,GPS管理系统还包含每十秒的照片反馈系统。每十秒就要发一张照片,如果过程中出现任何变化,都可以通过照片来认证。
“通过对生产工艺120多个环节可能引入的生物、物理、化学危害进行深入分析,伊利细化了400多个控制要素。”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划分质量风险的等级,伊利建立了专门的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形成了系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体系。
每一个环节都在监督之下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伊利集团已经建立了全方位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从原料入场到成品出厂都能实现全线监督。
通过不断提高、完善检测机制,伊利已经建立了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的、包括在线检测、出厂批检、风险监测的全方位检测体系,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伊利集团已经累计投入5亿多元,配置各类精密检测仪器1100台,包括液相色谱仪、酶标仪、抗生素检测仪等检测设备,建立了设备优化和管理升级的长效机制;持续梳理评价生产装备,对生产装备着眼于国际水准,进行超前的换代升级,确保产品质量100%合格。
目前,在伊利30分钟内能够出具三聚氰胺、抗生素及农药残留等项目的检测数据,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到899项,仅在原奶环节,伊利就实现了117项检测标准,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数量。
“通过完善的产品追溯程序,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生产的任何环节,具体到每个流水线,每个操作员,每一头奶牛,产品质量问题不再是一笔糊涂账。”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原奶收购的GPS跟踪,原奶入车后的随机条形码、生产过程的产品批次信息跟踪表、关键环节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质量管理信息的综合集成系统,流通环节覆盖全国的ERP网络系统,实现了产品信息可追溯的全面化、及时化和信息化。
本报记者从伊利集团了解到,在伊利,他们的每一头奶牛都有自己的档案,档案记录了奶牛从出生到每一次挤奶的所有数据,同时,所有伊利的鲜奶包装盒顶端,除了印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外,还有一串串条形标码,通过这个数字,消费者可以查到这盒奶的生产资料,比如产自哪个厂区、哪个车间甚至是哪一头奶牛,以及供应奶牛的饲料的相关数值。
最后,伊利集团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追溯机制确保了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严格的监督之下,有利于公众对每一个生产细节的监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