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屋顶花园”的梦

作者:严葭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17 14:21:00

摘要:他们,是2012年上海世博会新西兰国家馆屋顶花园的设计建造者;他们还是《金刚》等电影的造景师。
    2012年9月21日晚,北京大学2012年第十场对话全球创新大师“德稻大师讲坛”迎来了两位嘉宾——郝天娜(TinaHart)和贾金杰(KimJarrett)。从新西兰到中国上海,从景观地貌到电影布景,从古老历史到后现代主义,两位大师在景观设计领域上下求索,通过一件件美轮美奂的景观设计作品一一呈现。
    世博会屋顶花园,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2010年,是KimJarrett和TinaHart第一次造访中国,彼时他们接手了设计建造当年上海世博会新西兰国家馆屋顶花园的重任。
    从外形看,新西兰国家馆是座设计独特的梯形建筑,前低后高,主题为“自然之城:生活在天与地之间”,创意取材于毛利族的古老传说。展馆的屋顶花园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植物园,布满新西兰特有或擅长栽种的植物、花卉、水果和农产品。
    早在屋顶花园设计之初,就被要求“富有新西兰元素”,且建筑时间非常短。在北京大学的“德稻大师讲坛”上,KimJarrett和TinaHart讲述了当时的建造过程。“当时最大的挑战是,建造花园的80%的植物都是新西兰区域性的,也就是说这种植物离开新西兰本土是没法存活的,比如一些树、一些蕨类植物和一些花草,它们大多生活在海岸地区,甚至其中一些离开了当地的海风,都不能很好地存活下来。”TinaHart表示,这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我们要做这样一个独立的大项目实际上是非常难的。因为上海的气候和新西兰非常不一样,冬天很冷、夏天很热。而我们要尽可能地反映出新西兰的地貌和植物,也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一共在上海待了两年之久,春夏秋冬都经历了。我们要找到适当的苗圃来培育植物,因为上海有可能刮台风,我们还要用一些植物来预防自然灾害和病虫害。”
    但在屋顶花园,有一棵树却是KimJarrett和TinaHart用塑料和其他的材质做出来的,2500朵花也是他们用手一朵朵装上的。“我们做的花园和植物很多是人造的,但做的非常逼真,以至于许多小鸟都栖息在上面。”TinaHart说,屋顶花园的建造是一个极其辛苦、辛酸的历程,“是其他人永远不想尝试的”。
    他们还花了6个月把塑料泡沫做成梯田。这期间他们还出了一个事故:一个装满玻璃的集装箱碎掉了,“我们的集装箱是4×40英尺,其中3个集装箱还带有恒温设备,为了让植物能存活下来。”
    具体到这个屋顶花园的主题,他们选择了新西兰一个古老的传说——《创世记》,“当时毛利人认为森林之神创造了世界,他们的父亲是天空之神,母亲是大地之神,父神和母神把天地推开,就形成了人间,而我们要体现的是自然的天性和浑然天成。”
    这个屋顶花园最终被命名为“从高山到沧海”,有一种非常原始的感觉,站在花园上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许多自然景观:一些高山地带才有的植物,以及森林、温泉、牧场、城市中心花园及南太平洋土著居民的神庙,还有许多海岸环境,他们希望以此来隐喻新西兰的过去和将来。
    新西兰馆落成后,迎来了450万人的光临参观,并被评为上海世博会“最佳主题馆”,而KimJarrett和TinaHart建造的屋顶花园,也斩获了最佳主题类银奖。
    青睐中国元素
    上海世博会新西兰国家馆屋顶花园,是KimJarrett和TinaHart在海外建筑的第一个新西兰风格的花园,而早在2004年,他们就建造了“奥拉休闲花园”,这个花园在英国皇家园艺社团举办的第200届切尔西花卉展上获得金奖,并赢得了艾勒斯莱花卉展“国际最高成就奖”。
    这个花园的主题是毛利人的守护神,在花园中展示了毛利人的生存状态和民风民俗,其中有山有湖,还有毛利人自制的各种乐器。“当时的花展只有7天,但实际上我们花了6个星期去进行筹备和建设。”
    建造世博会屋顶花园后,他们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造的德稻大厦中,他们又承担了屋顶花园设计,并在其中用到了诸如“月亮门”、“迎客松”、“蜻蜓”等中国元素。为了寻找灵感,他们还特意去黄山仔细观摩了“迎客松”,还把山的形状进行了各种设计。KimJarrett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中国的盆景非常感兴趣”,并“想在这个领域找到一些大师,跟他们学习和聊天”。
    为电影造梦
    身为电影和电视广告领域场景生产设计的领军人物,KimJarrett创造和设计了超过300个影视广告,曾为沃尔沃、耐克、可口可乐等制作过商业广告,他的电影作品“BlastBack”是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Papa放映的首部长篇电影,而他和TinaHart为《金刚》、《人猿星球》、《大白鲸》、《天空之岛》等电影造景的经历则更为梦幻。
    KimJarrett的电影造景经历开始于20年前,那是一部讲述1925年俄罗斯的电影。
    “当时英式方式大行其道,但我认为新西兰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于是我开始着手拍摄一些当地的村庄。一般要花两周的时间,来了解这个村庄的风土人情,然后去构思建造。”
    而KimJarrett和TinaHart都认为,为电影造景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讲故事,而且在电影工业中,如果你想成为其中一分子,必须成为非常迅速的‘行动派’,因为电影不会为你停机”。
    在做《金刚》的绿植布景时,他们赢得了“绿色大师”的称号,因为造景所用的东西都是绿色的:绿色的树、绿色的丛林。而做《天空之岛》,他们要做一些史前动物的模型,比如恐龙等。“整个故事还没写出来之前,我们要先做一些尝试性模型,开机后,则要根据地理情况加大模型,把它做成一个真实的样子。”在为《大白鲸》做特效时,他们用鲸鱼的骨骼设计了一个景观,把它做成了椅子。
    做电影景观,和导演的交流非常重要,“因为导演的意图有时很难把握”,所以得画了又改,改了又画。
    做《人猿星球》时,他们首先要刻画出人猿非常骇人的面部,大概像野猪的样子,鼻孔能喷火,然后再给他们设计服装和道具。“当时人猿坐的车,后部可以喷火,非常像未来的一种交通工具。我们用真人来做一个模具,然后把这些石膏放到这个真人的脸上,再进行修饰和装饰。因为Tina经常做一些人体彩绘,所以她是这方面的专家。”KimJarrett说。
    随着电影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图像技术非常广泛地应用于树、树林的制作中,一般只有60%是真的树和植物。”KimJarrett说,“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用一些模子,做一些古怪的生物。”
    强悍的心理素质是完成电影造景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可以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