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灵感来自大自然
摘要:Tina Hart:我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而且我有一种信念,我要保护大自然。
现代景观设计的范畴非常广泛,跨越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电影布景、主题环境等诸多领域,KimJarrett是国际顶尖级的景观设计师和主题环境设计大师,和合伙人TinaHart创立的Dawnfinder工作室,数十年出入景观设计的诸多领域,创造出一个个充满梦幻和传奇的生动情境。在论坛现场,两位大师就他们的景观设计与记者展开了对谈。
灵感VS中国盆景
《华夏时报》:你做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什么?怎样把灵感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TinaHart:我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而且我有一种信念,我要保护大自然。首先,要研究地形地貌,还有,我们要把情感展示出来,有很多新西兰人住在英国,我们希望他们来我们这里,看到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会有感触,会有眼泪。
《华夏时报》:在设计中你会不会借鉴一些别的艺术家的理念?
KimJarrett:我总是在看其他人做一些什么东西。并很尊敬设计界的人,但我也不能特别地去借鉴别人的东西,不会特别地借鉴别人的思想,而且绝对不能去复制别人的作品。
《华夏时报》:你已经是大师级的景观师了,那你有没有这方面崇拜的大师?
KimJarrett:我对中国的盆景非常感兴趣,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东西,我想要在这个领域找到一些大师,跟他们学习和聊天。
因为盆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日本是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在英语里变成日语发音。盆景里装的不仅仅是一个植物,或者是微缩的树,还有微缩了的山,是一个微缩的风景,在上海植物园有很多非常好看的盆景。
《华夏时报》: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中国盆景的?
KimJarrett:就是两年前。补充一点,在中国还真的没有找到关于盆景的书籍,但我从美国买了很多关于盆景的书籍,在那里面看到很多很好看的盆景。
《华夏时报》:可能是因为中国现在不太流行盆景吧。
KimJarrett:你能想象吗?在我们上海屋顶花园的悬浮山上,有一棵类似黄山迎客松的树,这棵微缩的松已经有30年树龄了。谁会花30年照顾这棵树呢?有的盆景树龄长达10年,这别有洞天。
《华夏时报》:你做过的很多景观跟园艺有关,你是不是特别愿意做这一类的景观?
KimJarrett:我现在比较喜欢屋顶花园,还有就是在墙体上的一些植被。
《华夏时报》:你们谈到为电影造景,就是要讲好故事,请具体解释一下。
KimJarrett:我们如果要讲一个故事,我们是想要打动所有的人。比如一个爸爸带着一个12岁的孩子来我们这里看,我们希望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元素把他们两个人都打动,如果我们只能打动儿子而不能打动父亲,我认为这个设计是失败的。
TinaHart:我们每个人对一个故事的看法都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领悟。
中国文化VS中国景观
《华夏时报》:你们在中国住过两年,对哪些中国文化感兴趣呢?
TinaHart:中国有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五千年的历史。有一次我到黄山看到了壮观的景色,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对中国文化相当热爱,但是中国文化太深刻了,中国的历史也太长久了,所以我将来还是要进一步了解。
《华夏时报》:你对中国城市景观有什么评价,有没有你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
KimJarrett:首先我认为,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对中国景观指手画脚,是傲慢无礼的,所以我不会做任何批评。我有机会来中国做我的项目,然后让别人看是否是我做的景观设计,跟同时代的中国的景观设计比起来有所进步,这就很好了。
《华夏时报》:你们在上海做屋顶花园,有的用的不是真植物,而上海的大气环境和新西兰没法比,灰尘等比较严重那么这种屋顶花园会不会保持长久?
KimJarrett:确实在上海做屋顶花园要比新西兰难,新西兰有很多的选择,在上海没有。但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位植物学家,他帮了我们很多。还有上海当地的植物馆也给我们很多建议,让我们选择了很多适合的植物。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受限制,选择植物有限,带来的颜色也有限,但这个项目让我乐在其中,反而觉得颜色有限我们可以做得更专一一点。
《华夏时报》: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来到中国发展?
KimJarrett:我们首先是因为世博会的关系,然后接触到中国。世博会结束后,德稻公司跟我取得了联系,我签约成为德稻大师。在德稻,我发现这里汇集了世界各行业的顶尖大师,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团体,所以我们投身于中国和德稻合作的事业,这已经是我第15次来中国发展了。
灵感VS中国盆景
《华夏时报》:你做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什么?怎样把灵感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TinaHart:我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而且我有一种信念,我要保护大自然。首先,要研究地形地貌,还有,我们要把情感展示出来,有很多新西兰人住在英国,我们希望他们来我们这里,看到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会有感触,会有眼泪。
《华夏时报》:在设计中你会不会借鉴一些别的艺术家的理念?
KimJarrett:我总是在看其他人做一些什么东西。并很尊敬设计界的人,但我也不能特别地去借鉴别人的东西,不会特别地借鉴别人的思想,而且绝对不能去复制别人的作品。
《华夏时报》:你已经是大师级的景观师了,那你有没有这方面崇拜的大师?
KimJarrett:我对中国的盆景非常感兴趣,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东西,我想要在这个领域找到一些大师,跟他们学习和聊天。
因为盆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日本是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在英语里变成日语发音。盆景里装的不仅仅是一个植物,或者是微缩的树,还有微缩了的山,是一个微缩的风景,在上海植物园有很多非常好看的盆景。
《华夏时报》: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中国盆景的?
KimJarrett:就是两年前。补充一点,在中国还真的没有找到关于盆景的书籍,但我从美国买了很多关于盆景的书籍,在那里面看到很多很好看的盆景。
《华夏时报》:可能是因为中国现在不太流行盆景吧。
KimJarrett:你能想象吗?在我们上海屋顶花园的悬浮山上,有一棵类似黄山迎客松的树,这棵微缩的松已经有30年树龄了。谁会花30年照顾这棵树呢?有的盆景树龄长达10年,这别有洞天。
《华夏时报》:你做过的很多景观跟园艺有关,你是不是特别愿意做这一类的景观?
KimJarrett:我现在比较喜欢屋顶花园,还有就是在墙体上的一些植被。
《华夏时报》:你们谈到为电影造景,就是要讲好故事,请具体解释一下。
KimJarrett:我们如果要讲一个故事,我们是想要打动所有的人。比如一个爸爸带着一个12岁的孩子来我们这里看,我们希望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元素把他们两个人都打动,如果我们只能打动儿子而不能打动父亲,我认为这个设计是失败的。
TinaHart:我们每个人对一个故事的看法都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领悟。
中国文化VS中国景观
《华夏时报》:你们在中国住过两年,对哪些中国文化感兴趣呢?
TinaHart:中国有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五千年的历史。有一次我到黄山看到了壮观的景色,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对中国文化相当热爱,但是中国文化太深刻了,中国的历史也太长久了,所以我将来还是要进一步了解。
《华夏时报》:你对中国城市景观有什么评价,有没有你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
KimJarrett:首先我认为,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对中国景观指手画脚,是傲慢无礼的,所以我不会做任何批评。我有机会来中国做我的项目,然后让别人看是否是我做的景观设计,跟同时代的中国的景观设计比起来有所进步,这就很好了。
《华夏时报》:你们在上海做屋顶花园,有的用的不是真植物,而上海的大气环境和新西兰没法比,灰尘等比较严重那么这种屋顶花园会不会保持长久?
KimJarrett:确实在上海做屋顶花园要比新西兰难,新西兰有很多的选择,在上海没有。但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位植物学家,他帮了我们很多。还有上海当地的植物馆也给我们很多建议,让我们选择了很多适合的植物。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受限制,选择植物有限,带来的颜色也有限,但这个项目让我乐在其中,反而觉得颜色有限我们可以做得更专一一点。
《华夏时报》: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来到中国发展?
KimJarrett:我们首先是因为世博会的关系,然后接触到中国。世博会结束后,德稻公司跟我取得了联系,我签约成为德稻大师。在德稻,我发现这里汇集了世界各行业的顶尖大师,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团体,所以我们投身于中国和德稻合作的事业,这已经是我第15次来中国发展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