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向松祚:QE3背景下更须加快金改

作者:商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19 19:51:00

摘要:量化宽松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总体绝对弊大于利,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方针方案。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近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量化宽松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总体绝对弊大于利。他认为,中国当然没有必要去跟随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的风险也不能简单概括为滞胀风险。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方针方案,以金融改革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从而提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率。
    《华夏时报》:QE3和之前量化宽松政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向松祚:美联储如期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如下举措:第一,每月新增购买400亿美元联邦机构发行的抵押债券,主要是联邦房贷机构发行的债券;第二,继续实施利率扭曲操作,以降低长期利率,加上利率扭曲操作的长期债券购买量,到今年年底,联储每月购买的债券量为850亿美元,与第二轮量化宽松购债量持平;第三,继续将所持联邦机构发行债券的到期本金收入,重新用于购买联邦机构发行的债券;第四,只要就业市场没有充分好转,美联储就将持续实施上述政策措施;第五,将零利率(0到0.25%)政策延长到2015年中。
    与前两轮相比,第三轮量化宽松具有两个特点:其一、购债期限和购债总量没有限定,算是开放式量化宽松;其二、目标直指就业市场,却没有具体说明失业率降到哪个水平,联储才停止量化宽松。
    《华夏时报》:QE3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正在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
    向松祚:根据前两轮量化宽松的经验,量化宽松的主要效果是刺激油价、大宗商品价格和粮食价格飙升。三大价格飙涨大幅度降低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收入,削弱真实消费,严重拖累全球实体经济复苏步伐。2008年10月-2010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时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36%,粮食价格上涨20%,油价上涨高达59%。2010年10月-2011年6月第二轮量化宽松期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0%,粮食价格上涨15%,油价上涨超过30%。第三轮量化宽松刚刚宣布,美国股市就立刻创下5年来新高。美元对欧元汇率快速贬值,大宗商品和油价正蓄势上涨(短期调整只是暂时现象)。国际金融市场和汇率波动将日益加剧。
    《华夏时报》:推出QE3的直接效应就是通缩被通胀所取代吗?
    向松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中央银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打破了人类货币政策的所有禁忌,颠覆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准则。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量化宽松成为全球货币政策主旋律。2008年以来,美联储实施两轮量化宽松,联邦基准利率长期维持0-0.25%水平。2007年1月-2012年初,美联储资产负债从9000多亿美元扩张到2.9万亿美元。2008年8月,美国银行体系可用于贷款的储备资金只有区区20亿美元,目前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4年以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导致全球金融货币大变局,加剧了全球经济金融不稳定性:其一,全球虚拟经济加速背离实体经济;其二,虚拟经济成为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经济体系,成为全球经济动荡和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根源;其三,大宗商品成为金融投机产品,大宗商品成为避险产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其四,输入性通胀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主要威胁,成为制约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灵活性的主要障碍;其五,全球主要货币霸权国家或地区(美国、欧元区、英国)以量化宽松和全球通胀向全球转嫁金融危机负担。
    《华夏时报》:从中国市场来看,应如何看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物价的影响?
    向松祚:量化宽松严重干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迫使各国为美国财政赤字和滥发货币买单。量化宽松释放的大量流动性,肯定有相当部分流入其他国家以寻求高收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被迫大量购买美元储备,释放本国货币,实际上大大帮助美国维持其国债市场和美元汇率。
    量化宽松会加剧我国输入性通胀,会加剧我国国内物价的结构性背离:一方面是粮食和油价持续攀升,严重影响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一方面制造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企业收入和盈利水平,导致实体经济持续萎缩。在此种价格结构性失衡和背离条件下,货币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手足无措。
    《华夏时报》:有分析说QE3对中国影响利大于弊,你怎么看?
    向松祚:量化宽松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总体绝对弊大于利。量化宽松本质上等于美国随意印钞票救银行、救企业、救政府,大肆为美国财政赤字融资。大量美元热钱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回头再将美元储备以极低成本借给美国。目前外国持有美国国债超过5.5万亿美元,中国持有份额最大。实际上是外国资金被迫以极低代价借给美国人使用,替美国人的军事开支买单。假若美国不能凭借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特殊霸权地位实施量化宽松,遭遇2007年和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美国早就破产了,许多金融企业早就完蛋了。然而,伯南克可以坦然肆意滥发货币来应对危机,全世界的资金还忙不迭去买美国国债。去年8月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级别,举世哗然,结果美国国债收益率不升反降,到去年11月、12月期间,美元甚至变得比黄金还牛,比黄金还“安全”!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则不得不承受输入性通胀的巨大压力和损失。这就是当今世界的“残酷”和“荒诞”现实。目前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只能逆来顺受。
    《华夏时报》:从政策操作层面看,QE3之后,应如何评估资本流入中国速度加快的后果?
    向松祚:前两轮量化宽松导致巨量美元资金流入中国市场,当时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非常强烈。第三轮量化宽松的效果预计比前两轮要小,主要是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消失,目前是贬值预期占上风。不过长期来看,量化宽松仍然极有可能激发热钱泛滥并且流入中国。中国应该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鼓励藏汇于民;鼓励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投资;加快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扩大海外人民币资金池;继续鼓励贸易人民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分散外汇投资风险,尽一切可能减持美国国债,同时探讨如何将巨额美债转化为强大的战略武器。
    《华夏时报》:有分析说QE3令中国货币政策左右为难,你认为中国央行会如何应对?
    向松祚:中国当然没有必要去跟随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的风险也不能简单概括为滞胀风险。国际上我们主要面临四大问题:其一,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显著上升。其二,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的风险显著上升。其三,保护主义、保守主义和“去全球化”风险显著上升。其四,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国内我们主要也面临四大问题:第一,全要素生产力显著下降。第二,货币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资金流通速度显著下降。第三,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边际效果显著下降。第四,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信心显著下降。
    这个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单纯再搞一次类似四万亿的财政刺激更不行。不能对货币政策期望太高,更不能认为货币政策是万灵药。从货币金融方面看,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方针方案,以金融改革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从而提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率。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根本谈不上跟随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中国的货币政策只能依照自身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来制定和实施,无法简单照搬美国和其他国家经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