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郭田勇:信贷权亟须在国有和民间部门间合理配置

作者:商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14 20:47:00

摘要:央行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流动性的实际流向以及其流向效率这一问题上来,这样才能避免新一轮通胀风险的到来。
    如何化解货币政策目标与现实的矛盾?
    刚刚在天津结束的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其主题虽然是“塑造未来经济”,但所探讨的却都是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现实问题。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最现实的问题是什么?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困难?
    央行新近公布的数据说,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7039亿元,同比多增1555亿元,环比多增1638亿元,明显好于市场预期。有分析指出,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在内的一些前期稳增长措施不断出台,是8月份信贷回升的主因。针对当前经济疲弱态势,货币调控方向虽然仍是放松,但受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影响,所谓宽松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支持。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8月份CPI同比上涨2%。现在,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未来几个月,如果物价上涨压力更加明显,通胀风险有所加大,央行会否继续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再次降息?会否因为外汇占款增量下降成为趋势,再次降准?
    我们看到,基于历史的经验,由于货币政策长期服务于经济增长,货币刺激被当成经济增长不断使用的激素,许多人担忧国内要素从劳动力到自然资源全面紧缺的局面将更加严重,价格都将大幅上涨。虽然从长远来说,需要加快进行利率市场化和银行放开对民营资本准入的改革,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似乎总是非常对立。
    眼前来看,正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所言,无论是降息或是降准,在带来通胀压力的同时,却未必就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经济低迷难题。央行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的同时,或许更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流动性的实际流向以及其流向效率这一问题上来,尽可能地使释放的流动性流动到真正缺钱的中小企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新一轮通胀风险的到来。
    《华夏时报》记者最近专访郭田勇教授,请他进一步阐述观点。
    《华夏时报》:在您看来,最近CPI的小幅反弹究竟意味着什么?
    郭田勇:8月新增信贷超预期,CPI出现反弹趋势,预示货币政策调整需要更谨慎。
    8月末M2余额92.49万亿元,M1余额28.57万亿元,二者增速均环比出现回落,这表明经济仍处于下行状态。新公布的已批复投资项目,总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这会拉动银行中长期贷款需求。
    CPI的反弹将会挤压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目前开始上升的通胀压力和仍处下行中的宏观经济形势,会使得央行货币政策有一段时期的空窗期,如果宽松政策效力完全释放后经济依然没有起色,才考虑出台进一步的宽松政策。
    但由于今后几个月农产品中鲜菜与蛋类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CPI大幅反弹的空间有限。
    《华夏时报》:输入型通胀压力今后几个月会不断加大吗?
    郭田勇:输入型通胀压力会不会有所增加,取决于很多国际复杂因素。随着市场对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预期的强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出现反弹后进一步走高的可能性大增。另外,美国的干旱也将对国际粮价及中国粮食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
    《华夏时报》:为了稳增长的目标,下一步货币政策会呈现什么样的宽松趋势?
    郭田勇:各个地方投资计划已经逐渐蔓延开来,但是这样大笔的投资款项从哪里来?我们能有几个4万亿?上一次的4万亿投资中政府财政直接投入资金相对有限,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资。当年有效社会融资总量约占2008年GDP的18.8%。如果没有好的融资渠道,那么这些投资规划就无法实现;如果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短期的业绩而进入非正规的融资渠道,不仅融资成本高,而且这些地方更是会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虽然有官员说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分别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和20%左右,但这只是中央政府的债务规模,如果包括地方政府债务,总的规模可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因此,其中的风险不能不让人担忧。
    地方政府本来就有一种内生性投资冲动,所以中央一提稳增长,地方政府全都赞成,但钱从哪里来?地方政府的投资规划无疑会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地方版的4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稳增长政策肯定会有帮助,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稳增长,我还是希望将投资总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依靠政府拉动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方式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能代表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用多种措施保证投资效率的提高。
    《华夏时报》:也就是说,如果把CPI和PPI综合起来看,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必须合理运用?
    郭田勇: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保持低位增长或许更加合理。由于中长期代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占比,如加大地方4万亿投资的信贷投放力度,将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
    在信贷方面我们看到,央行下半年要着力引导金融机构放贷总量平稳适度增长,重在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银行要努力提高信贷的质量而非追求数量。这无疑是好事情。为改善银行的信贷投放结构,未来应加大和鼓励对中小企业、新兴产业、消费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货币总量增长已经不再是问题的关键,信贷权在国有部门、民间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才更为紧迫。但对于虚拟经济而言,资产价格仍将承受货币增速下滑的趋势性压力,尤其是过去数年中发展最快、泡沫化最为严重、吸纳超发货币最多的领域,比如房地产市场、收藏品市场等。
    《华夏时报》:对于再次降息和降准的预测,您怎么看?
    郭田勇: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增长稳定。当前CPI有反弹,为避免物价继续上涨对利率政策构成压力,短期内央行可能不会再降息。综合来看,年内有降准的可能性。
    但无论是降息或是降准,在带来通胀压力的同时,却未必就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经济低迷的难题。央行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的同时,或许更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流动性的实际流向以及其流向效率这一问题上来,尽可能地使释放的流动性流动到真正缺钱的中小企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新一轮通胀风险的到来。
    《华夏时报》:短期看,如果降息降准都不是上策,当前最好的货币政策手段是什么?
    郭田勇:现在最好的货币政策手段就是保持稳定。一段时期以来央行采用逆回购来部分替代降准作为调节流动性的工具,这在短期内具有一定优势。由于降准可能会释放出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为了防范通胀和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下一阶段继续实施逆回购的可能性较大。
    《华夏时报》:经济持续低迷已经在诸多方面有所反映,比如A股市场,比如不断扩大的企业信贷危机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比如热钱不断流出和人民币持续走低,那么继续选择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或否引发货币进一步走软,加剧资本外流,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的信心滑坡?
    郭田勇:当前人民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的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看,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这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对海外资金仍有较强吸引力。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经济逐步趋稳,也将为人民币提供支撑。
    但现在应警惕夸大人民币看空因素导致的资本加速外流。如果看空因素互相传导,会对经济带来较大伤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