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乳品安全始于奶源 伊利自建奶源再提速

作者:王先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11 12:26:00

摘要:乳业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国内乳企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先知 北京报道

    乳业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国内乳企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上。
    不久前,伊利股份发布的2012年中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11.81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2亿元。
    9月5日,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乳业界俗语,“得奶源者得天下。”现如今伊利集团经营现金流情况非常好,为了实现盈利的稳步增长,伊利正在继续加大奶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品质,改变中国乳业产销倒挂的现状。
自建奶源不断提速     
    有牧场之王的紫花苜蓿、细嫩芳香的碱草、营养丰富的冰草……在伊利集团的自建牧场,随处可见这些营养丰富的牧草。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伊利自建草原面积高达5000多亩,而全部的种草面积则达33580多亩,涵盖东北、安徽、呼和浩特、包头等乳业发达地区。
    在伊利的现代化牧场中,奶牛吃的都是专业人员精心配制的科学套餐,其中不但包括优质的牧草,还包括各种营养丰富的精饲料。伊利集团设有专门的饲料公司和专业的科研队伍,根据奶牛的成长情况进行科学配餐,保证每头奶牛每餐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3%。
    上述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伊利牧场的奶牛来自世界各地,主要品种是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乌拉圭等品种的荷斯坦牛。荷斯坦牛原产于荷兰北部西弗里斯和德国的荷尔斯坦省,以产奶量高著称,是世界上著名的良种奶牛,世界各国都有引进饲养,占全世界奶牛数量的90%以上。
    伊利集团是中国乳业产品线最为均衡的企业,多年来在奶源及生产领域持续投入,目前除了青海、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建有伊利的生产和奶源基地。
    据悉,今年下半年,伊利将继续强化奶源建设与管理,预计全年将投入12亿元用于奶源基地的建设与升级,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品质。
    在奶源建设方面,伊利集团是行业内第一个完成全国性奶源布局的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伊利就开始布局奶源,形成了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新疆天山三大黄金奶源带的生产基地网络,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乳品企业。      
    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导者,从2007年到2011年,伊利集团已在奶源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已达74亿元。
    上述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今年,伊利着重加强了对全国奶源地的布局和升级。未来几年,伊利将继续坚持和完善奶源建设战略,竭力探索和实践以“奶源基地建设为基础,打造绿色产业链条,实现全产业链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安全责任到每头牛
    事实上,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内乳企对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强化。
    目前,在伊利,30分钟内能够出具三聚氰胺、抗生素及农药残留等项目的检测数据,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到899项,仅在原奶环节,伊利就实现了117项检测标准,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数量。
    上述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每一头伊利乳牛一出生的时候耳朵上就会戴上一对电子耳环,这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自动完整地记录着伊利奶牛每一天的身体健康状况、膳食比例、每日挤奶量。伊利工作人员通过电子耳环记录的信息,为每一头伊利奶牛提供定制化的科学配餐。而当原奶出现质量问题时,更可以迅速实现“责任到牛”。
    “伊利的挤奶点全面实现了自动化的挤奶,原奶在生产过程中完全实现全封闭。”上述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在整个挤奶大厅中,各关键位置均安装了监控摄像头,监控人员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同时,伊利通过流程控制来确保原奶品质,伊利对挤奶的全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
    此外,在全国各地,伊利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负责检测和奶源基地的防疫工作,定期检查定期汇报,统一防疫,力求最大程度解决疫情带来的安全问题。近年来,伊利集团已先后投入十多亿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
    “通过对生产工艺的120多个环节中可能引入的生物、物理、化学危害进行深入分析,伊利细化了400多个控制要素。”上述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通过划分质量风险的等级,伊利建立了专门的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形成了系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体系。
    伊利严把生产过程控制关,在质量管理方面强调“质量零缺陷”,并且在行业内率先实施了HACCP认证。上述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称,HACCP体系在线检测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质量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了产品已经生产完成,再出现问题。另外,针对成品的检测,伊利在产品出厂之前会有全项检测。
    据统计,伊利集团累计投入5亿多元,配置了各类精密检测仪器1100台,包括液相色谱仪、酶标仪、抗生素检测仪等检测设备,建立了设备优化和管理升级的长效机制;持续梳理评价生产装备,对生产装备着眼于国际水准,进行超前的换代升级,确保产品质量100%合格。
行业规范带动信心恢复    
    三聚氰胺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后,不仅伊利加大了对自建奶源基地的投资,为了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各大国内乳企纷纷涉足上游奶源环节,加大对奶源基地的投资。
    8月22日,蒙牛乳业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及衡水市武强县的两座新工厂同时开业。公开资料显示,蒙牛乳业保定二期工程和衡水新厂分别于2011年2月与4月动工,总投资超过24亿元。
    自孙伊萍上任蒙牛总裁职位以后,蒙牛就开始了加大对牧场的掌控。6月初,蒙牛对外宣布正不断提高牧场奶比例,计划年内于东北、河北、内蒙古、华南等地筹建8-12个千头及万头以上牧场,期望到2015年达到百分之百原奶来自规模化养殖牧场和社区的目标,为此预留了最多35亿元的资金。   
    公开信息还显示,在奶源方面,今年年底之前,光明乳业在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的“生态示范牧场”将竣工投产,占地300余亩,同时还将租赁1700亩农田作为配套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可饲养奶牛3000头,年产鲜乳1.32多万吨。
    与此同时,光明在河北规划投建的3000至5000头规模的现代牧场项目,也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光明乳业的股东上海牛奶集团也在苏北布局了一个4万头规模的海丰牧场,已经初期投产,目前存栏牛只突破1万头。
    在8月25日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把“企业自建奶源基地比例较低”作为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以强调。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表示,建立奶源基地、发展自有奶源是行业发展重点,目前企业自有奶源比例为30%左右,“十二五”的目标是超过50%。
    有不愿署名的乳业行业人士认为,奶源建设曾是中国乳业之殇,以2008年9月为分界线,其后,中国乳业进入“得奶源者得天下”的时代,不仅国内乳企在加大奶源的掌控,外资乳企也在跑马圈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奶源就是核心竞争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