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美国货”条款是柄双刃剑
张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
奥巴马的“救市专列”已经轰隆隆起动了。这趟专列,可谓负载了许多人的希望,也载满了奥巴马的政治活力,但同时,也因顺便带上了“买美国货”条款(Buy American Rule)这样的危险品,而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和忧虑。
美国国会在一片争议下依然通过“买美国货”条款,并非偶然。就奥巴马政府和国会的政治考量来看,顶着国际压力通过这样的条款,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好处的。无论是奥巴马争取民意的努力,还是国会议员需要向选民交代的考虑,以关切美国民众生计的姿态祭出这样的另类的法宝,是能够收获一些好评的。更何况,奥巴马政府中的一些人,一直不乏贸易保护主义情结。
但问题是,一个人的糖块常常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即便是对美国企业,这种洋溢着贸易保护主义气氛的条款,也很可能是便利一小部分,伤害一大部分。从条款来看,受益的,可能只是钢铁业及部分纺织企业,而在另一方面,其他的更多企业,却要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买单。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该条款最多可为美国增加9000个工作岗位,但其可能触发的贸易战将使美国失去多达6.5万个工作岗位。
就连美国媒体和学界都担心,奥巴马政府可能在为自己挖坑。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肖特就很直率地指出:“当你陷入坑中时,最要紧的就是别再挖下去,而这个条款却是在挖一个更深的坑。”
历史学家也在提醒奥巴马政府与国会: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把关税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结果是国际贸易出现灾难性的衰退。为了防止上述局面重演,20国集团去年底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时曾专门就此进行了磋商,并同意当前不宜增设新的贸易壁垒。而今,作为世界经济“领跑者”的美国如果破坏默契,率先增设新的贸易壁垒,将会引发世界范围的消极反应。
消极的国际影响已经产生。从欧洲到亚洲,从美国的盟国到新兴经济体,强烈的不满已经出现。一些国家的政要直截了当地说,这些条款不仅让美国无法履行在国际贸易中的义务,更违背了20国集团金融峰会的会谈精神。简而言之,美国在自食其言。
而对于一些贸易保护主义者“此举无害他国”的辩护,国际舆论却是不以为然,笑称别的国家是不会站在奥巴马政府的角度看待美国行为的。即便美国铁杆盟国的媒体也警告说,相反,它们的反应将类似于1930年美国实施了《司莫特-郝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后的情况,并且已有很多国家威胁将会采取类似行动。即便美国学者都讽刺说,在法案生效后,贸易战的爆发也就指日可待了,由此,那些在学校里没有学到足够历史知识的美国人,将看到历史在自己身上重演,并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许多在海外有较大利益的企业已经开始头疼。在希拉里访华之前,一些试图打开中国市场的企业家就抱怨说,“买美国货”条款已经影响到美国企业在华的经济拓展,并盼望希拉里之行能够有助于为这个不受欢迎的条款“消毒”。
贸易保护主义的双刃剑效应很快就会体现出来。在美国政府积极救市的同时,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国也在积极投入巨资刺激经济,并相应地产生诸多经济机会,对此,美国公司也是充满憧憬。但问题是,美国公司分享这些刺激计划的蛋糕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礼尚往来”。换言之,如果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外国公司关闭大门,就会导致外国政府同样对美国公司关上大门。日前,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已经表示,如果“购买美国货”条款最终被通过,欧洲将采取反击措施。而达沃斯峰会上已然表现出的不和谐情景也预示着,一场乱世中的贸易战随时都可能被诱发。
不仅如此,民主党的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对吸引外国投资是非常不利的。正如美国学者所指称的那样,“美国经济的活力同贸易和投资密切相关。要想恢复全球经济和让经济回到增长的轨道上,所有的国家都确保市场的开放是至关重要的”。许多时候,锁上门,也等于是锁住自己。
更进一步地,奥巴马所精心打造的新美国形象也将受到影响。对奥巴马来说,修复布什时期日益糟糕的国际形象是他的承诺,也是美国成功救市的重要外部条件,为此,他力请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并希望能打造强势国务院,更进一步地推行公众外交。可如今,这种“买美国货”的保护主义做法,却将不可避免地招致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满。
新的不快,总是容易让人扯起旧的不快。面对奥巴马的这种做法,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会愤懑地认为,主导这一理念的是不折不扣的“强盗逻辑”:美国优先使用本国的钢铁产品,是刺激经济的需要;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出台这样的法规,就是典型的垄断行为,将可能会遭致美国的制裁或上诉。虽然一些国家基于美国的强势地位敢怒不敢言,但心中的愤懑情绪,却会越发纠结在一起,强化对美国的负面认识,从而影响到美国的美誉度和全球号召力。
这一切,对于奥巴马的救市都是非常不利的。从近期的一系列表态可见,奥巴马为了救市,在努力收缩外交防线,避免不必要地分散解决经济问题和国内问题的注意力,也十分反感节外生枝的做法。不仅如此,华盛顿还需要赢得其他国家的经济和外交支持,以便美国经济能“血流畅通”,但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却在事实上影响到这种国际合作的前景,无论是对于美国经济的恢复,还是世界经济的过冬,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投资中,善于踩刹车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对这种来自国内外的忧虑和非议,奥巴马确实有必要做出孰重孰轻的衡量,尽快为“买美国货”条款消毒,表现出更多的善意和诚恳态度,以免国际社会形成经济上的单边主义的印象。帽子一旦戴上,摘下来就难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