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转型要从哪里开始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9-05 10:36:00

摘要:真理到底是不是越辩越明?我看不见得。搞社会科学的人往往崇尚争辩的好处,但搞自然科学的人就不太喜欢口舌之快,他们喜欢做实验,或者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相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程凯

    真理到底是不是越辩越明?我看不见得。搞社会科学的人往往崇尚争辩的好处,但搞自然科学的人就不太喜欢口舌之快,他们喜欢做实验,或者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相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月初的时候,我在《地平线》专栏中写过一篇“挣钱才是硬道理”,慨叹的是传说中的王亚伟和郭树清之争,“到底该不该买银行股?”重提了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早在3月份华夏基金公布2011年年报时的担心:虽然银行股的低估值短期来看仍然具有吸引力,但银行业整体的盈利增长已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未来盈利能力的下滑和资产质量的恶化难以避免。
    现在到了兑现的时候了!最近随着各大银行中报的一一公布,事实变得相对清楚。银行还是最赚钱的行业,但赚钱的速度真如王亚伟预测的一样,不再那么神奇了。
    以工商银行为例,上半年工行实现净利润1232亿元,同比增长12.5%,比较其他行业已经是很不得了的成绩了,但要和自己比较,2011年上半年它的净利润是1095.75亿元,同比增长是28.96%。对盈利增长的放缓,工行行长杨凯生的解释是一方面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是主动调节信贷结构的结果。
    再以中行为例,中行上半年实现税后利润750.02亿元,同比增长6.79%,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两个数据去年上半年分别是净利润665.13亿元,同比增长近3成。对此,中行的解释是息差的收窄,而净息差收窄的主要原因包括人民币进入降息周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同时,主要经济体维持低利率,外币资金利差也出现收窄。
    无论是宏观经济下行,还是息差收窄,在导致银行挣钱能力减速的同时,更叫人担心的是不良贷款的悄然回升,虽说这还只是一个迹象,但是要知道中国银行业此前已经基本保持了连续近十年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
    一切都在2012年上半年结束的时候显得有所不同,黄金十年真的过去了吗?做这样的判断还为时尚早,变数还有很多,最大变数还在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上。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有篇文章叫做“银行承受中国转型之痛”,说的是在中国经济从以投资拉动、出口拉动转向消费主导的过程中,银行会同时承受来自两方面的压力:银行股价下挫并不仅是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还由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并导致银行利润水平下降。文章说的没错,但更准确的说法还不应该是“银行承受中国转型之痛”,而是银行自身也必须转型,银行转型之痛本来就是中国经济转型之痛的一部分。
    中国经济的转型,要从银行的转型开始才对。银行们真正的考验,是利率真正市场化的那一天,没有了旱涝保收的便宜资金,谁还能继续充当盈利冠军?那个时候才能分出英雄狗熊来。
    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对于中国银行业和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关系的共识,其中之一就是长期的实际负利率结构。根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的分析,由于中国长时间人为压低了利率,因此降低了居民储蓄的回报,也降低了家庭收入,同时通过降低资本的成本增加了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受益越大。
    可想而知,在这种结构之下失衡是怎么形成的?低利率的受益者们可绝不仅仅是佩蒂斯所说的制造业一家。
    银行可以长期得到便宜的“非市场化”的资金,自然能够得到最高的利润,就算存在大大小小的不少银行,貌似竞争没有垄断,但是最主要的价格——利率不是竞争性的,又有多大的竞争呢;再有就是近十年形成的GDP对于房地产业的依赖,你可以找出无数个理由来论证房价泡沫的原因,但是在长期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盖房子的买房子的,只要是自己不存钱反而在银行里借钱办事的,都是隐性的受益者;在长期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找银行借钱的不仅是开放商,还有大型国企,他们都是最受欢迎的银行客户,可以从银行获取最多的便宜资金,因此也获得了难以贷到款的民营企业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受损失的是储蓄者,因此虽然GDP长期高速增长,但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下滑,意味着消费难以拉动。长期的实际负利率,才是消费不振的主因,说其他的都是无用功。
    如果知道了失衡的根子,一切失衡的改变,要从哪里开始?当然是利率的市场化。央行一直都在思考这件事,并且不断尝试,这种尝试还正在加速之中。所以,我们会发现,就算CPI一直在下降,央行的利率也不敢也不愿轻易地跟随下降,一个正值的实际利率水平,总归是利率市场化的追求吧。(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