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改变观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性规划,《规划》还首次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概念,明确了公民有权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国家基本标准,这彰显了所有居民不分区域、户籍、社会地位和贫富状况,均享有平等权利,标志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从基本理念上升为国家实践。
针对服务提供者,《规划》还为政府划出了责任底线,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性。但是,“公共服务不只是要建多少设施,投入多少资金,首先要理解‘服务’的含义,大多数的服务都是人对人提供的服务,提供公共服务者,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没有一种服务的理念和精神,建再多的设施,投入再多的财政资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很遥远。”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
基本公共服务核心是机会均等
此次发布《规划》首次确定了基本公共服务概念,并且《规划》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但在今年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报告》中,则反映出国内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不均衡现象,省级和市辖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严重的“拥挤效应”和“规模效应”,东、中、西部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较大差别。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在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8个领域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确定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公共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免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
现实中,农村与城市相比,教学条件、教师待遇、教师素质仍然相去甚远,北京师范大学的课题报告显示,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方面,教育发展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相关,此外社会保障方面,“福利地区”为代表的省际差异和“双轨制”是社会保障均等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就业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区域、城乡以及群体间供给不均等;人口计生领域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生殖保健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住房保障存在跨群体、区域、城乡的公平性问题,住房制度改革方向偏离使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等原因导致住房保障公平性缺失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存在不均等问题。
“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这是《规划》中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界定,同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理念
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各类服务体制之间还未全面接轨,城乡、地区、人群之间享受服务的差距仍然过大。这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大困难所在。另外,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造成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差别待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制度性壁垒,但唐钧认为这些都不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大障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大的障碍是社会管理者没有真正理解公共服务是什么,目前我们不是缺乏财政投入,政府是很愿意投入公共服务,但现在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服务理念。”唐钧表示,现在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推行社会工作,但是管理者并没有想好让社会工作者做什么,最后社会工作机构变成了一个行政体系的终端,成了在公务员之外廉价地请了一些社会工作者帮政府办事。
财政投入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此次《规划》对财力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体上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包括要分清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出力度,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财力不足的地方基层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在预算安排上给予优先的保障等。
唐钧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家残疾人就业网站获得了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他们用这笔拨款聘请了几位残疾人工作人员来维持网站运营,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了就业。但是有关部门对此表示不容许,他们提出政府购买服务的钱不能用于支付网站的人工费用,可以拿去举办研讨会、调研等。对此,唐钧觉得很不可思议,公共服务最终是要通过人对人的服务体现出来的,如果不理解服务的精神,再多的投入也没有用。
唐钧认为类似户籍管理制度等这些障碍并不难跨越,政府可以为农民工直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即便他们的身份户籍没有改变,反之即便取消户籍限制,如果不想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话,他们仍然享受不到服务。“全国有18个省市取消了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差别,社会管理者是否有心向这些群体提供服务,而不是首先考虑财政负担不了。”唐钧强调公共服务是服务对象的一种权利,这个最基本的理念要建立。
重视人的责任和投入
很多人心中有个问号,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否落实,理想是美好的,最终现实又会如何?从《规划》本身看,对每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形成了一整套标准体系。唐钧认为《规划》在具体实施时提到的基本上是财政拨款和在建设施。他觉得最重要的落实是重视在公共服务中人的责任。
唐钧以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医疗问题为例,关键如何看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和护士人工成本问题,禁止医院药品加价后,医院怎么负担医护人员的人工成本,必须创收才能达到医护人员目前的工资水平,政府财政投入基本上用来盖楼和买设备,对医院日常运作的财政补贴大约在10%左右,其它的都让医院去赚。他认为应该把政府投入多用在医护人员身上,才能让患者少出钱。
“绝大多数公共服务是人对人提供的服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人身上。”唐钧建议公共服务要走向专业化,用专业人员来提供专业的服务,而不是用“万金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应该关注提供服务的人。
除政府外,社会组织应该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规划》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与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把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国际上的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有多方面,包括社会募捐、政府购买、服务收费等,但在国内目前社会募捐和政府购买有诸多条条框框。“一些社会组织只能靠收取少量的服务费维持生存,多数社会组织得不到政府财政的足够支持,除了作为‘窗口’的社会组织外,费用高了大多数人因此享受不到服务。”唐钧认为可能导致社会组织的服务逐渐偏向于市场化,非营利组织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非营利,否则他们只能走创收的模式。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重大制度安排,关系政府行为的调整和民生提升。但让这项涉及所有人权益的民生工程和改革工程顺利推进并最终落地,唐钧认为关键是社会管理者要反思究竟什么是服务,什么是公共服务,然后才是怎么去提供服务。“如果理念改变,服务提供者确立真正的服务精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会很快达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