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大国的粮食课业

作者:苏琦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15 18:23:18

摘要:大国的粮食课业

资深媒体人 苏琦

   作为粮食主产国,美国的大旱令全球粮食市场再度绷紧了神经。已经成为玉米、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主要进口国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一个可以理解的担忧是输入性通胀再起。考虑到总需求的减弱,这种传导机制会否复制前几年的模式其实是存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货运、仓储等物流行业的运力和储能过剩、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新能源产业的去泡沫化等等,都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中和作用。
    我们对确保粮食供应的强调,一方面当然是由于我们的粮食“紧平衡”所导致的,我们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但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因素则是我们不愿意在粮食问题上对外依存度过高。归根结底,我们对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是不那么信得过的。这种心理当中,有着潜意识的“苏联故事”的后遗症。
    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苏联的解体跟其粮食供应方面的“无能”确实有很大关系。对于习惯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人们来说,这个结论乍看上去太草率、太简单、太带有玩笑的成分。然而,前苏联代总理盖达尔在其《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反复论证这个结论。
    盖达尔的逻辑是这样倒推展开的。阿富汗战争恶化了苏联与中东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的关系,后者无论是出于壮大自己防御能力的目的,还是因为与美国结盟而接受对方的“指挥”,总之是大大增加了自身的石油出口量。这大大削弱了苏联靠出口石油赚取外汇的能力,而其军费支出和粮食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仰仗着这一收入来源得以维系。一度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变成了涓涓细流,而阿富汗战争和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推出,则令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不断失血,最终令粮食紧缺问题日趋恶化,进而令普通公民失去对现政权的信心。
    盖达尔的这一逻辑链条,与1990年代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论调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呼应。布热津斯基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里根上任之初,苏联之势如日中天,又打阿富汗,又染指安哥拉,反观美国,越战含恨而退,伊朗人质事件又再蒙羞。因此,里根甫一入主白宫,便要展开帝国反击战,阻遏苏联的扩张势头。据布氏回忆,演员出身的里根处事风格简单明快,认为对付苏联,无须艰深的学理分析和全面的政经攻防,只要找出苏联的力量源泉,施以重拳,便可奏奇功。石油被认为是合适的目标。接下来的故事,便基本与盖氏所言大致对接上了。
    若令盖达尔的逻辑链条成立,还需要夯实如下环节。其一,苏联靠自己的农业解决不了自己的粮食问题,因此必须靠进口。其二,苏联靠自己的制造加工业赚取不了外汇,因而必须靠出口石油解决问题。
    对这两个疑问的回答,又需要进行一番历史的倒推。先说农业。苏联农业以低效著称,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其症结何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为外人所不解,毕竟帝俄时代的俄罗斯还曾经是世界头号粮食出口大国。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大生产,尤其是机械化大生产怀有深深的敬意,认为这是超越可悲的小农分散经营自然经济的不二法门——中国建国之初,曾经就先轻工业还是先重工业进行过争论,但在一点上达成了高度共识,就是一旦重工业发展起来,能够用机械化武装农业,则农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苏联曾经被人们认为是机械化大生产的典范,农民住在集体农庄里,衣食无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尽享机械化带来的大丰收,按需分配之余,把粮食交给国家供工人兄弟们享用,则是每年一度的节日。至少当年苏联的很多宣传给了人们这样的印象,以至于在远没有达到这般光景的中国,也一度通过各种这样主题的油画来给人们鼓劲儿。
    盖达尔则为我们提供了相反的图景。缺乏市场刺激和农民自身的怠工,导致了集体农庄的低效。机械化大生产解决不了人的问题。机器,最终还是要人来使用的。盖达尔所说的情形和苏共前书记处书记雅科夫列夫在其回忆录中对苏联农业问题的描述颇有相映成趣之感。雅科夫列夫曾任苏联驻美国大使,对美国农庄的参观令他有醍醐灌顶之感:在全球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农场里,居然保留着马匹和马车!而这在苏联,早已被当做自然经济的残余和机械化生产的对立面给消灭了。考虑到苏联的气候,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每当春天解冻的时候,便有不少拖拉机因陷入泥泞而动弹不得,计划体制下僵硬的农机配件维修体系则令情形更为恶化。马匹被杀光了的农民们一筹莫展之余,甚至被迫回到人力拉犁播种的远古岁月。
    至于苏联的制造加工业为何不能换取外汇,答案要相对简单很多:为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从来都是市场嘲笑的对象,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
    至此,“苏联故事”的真义已充分凸显:前苏联的倒掉不是因为在粮食问题上对外依存度过高,而是因为过多发挥了以石油出口为核心的“比较优势”,而国内粮食生产效率又过于低下。
    由此,我们对其教训的汲取不在于减少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而是如何在进一步提升自身粮食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
    凡事求己不求人,反映的是一种偏狭的安全观。也可以逆向思维一番:如果我们自身粮食丰产,而全球普遍粮荒,那么可能需要全方位的闭关锁国,才能保证粮食的增产部分不被通过各种渠道投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其结果依然是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粮食价格全面上涨。这可以从反面证明,在一个全球市场联动的年代,冀望能独善其身只能是善良而单纯的愿望。
    只有跳出从敌情意识的政治考量框架,再摆脱独善其身的前全球化锁国心态后,我们才能从正常的成本计算出寻求粮食安全的正道。这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出发进行权衡。考虑到中国在当下依然享有的劳动力众多且价廉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偏少,且因城市化和工业化会持续减少的劣势,从比较成本优势出发,以输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品来换取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几乎是不争的选择,唯一需要解决的是技术性层面的比例多少的问题。
    因此,充分利用和驾驭一个内外打通的粮食市场,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正途。一个简单的例子,考虑到仓储和物流成本,广东省从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进口粮食,要比从东北运粮要划算得多,虽然后一模式看起来要“安全”很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