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7月外贸:传统旺季反常“跳水”

作者:福蒙蒙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10 22:55:36

摘要:7月外贸:传统旺季反常“跳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福蒙蒙 北京报道

   7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往许多对外贸心存乐观的人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据海关总署8月10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87.3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769.4亿美元,增长1%;进口1517.9亿美元,增长4.7%;贸易顺差251.5亿美元,收窄16.8%。经过季节调整法修正后,7月份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仅为1.4%、1.6%和1.2%。
    增速下滑本在很多业内人士的意料之中,但如此小的增幅,却出乎很多人意料。
    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增速仅为8%,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了18个百分点。失望之余,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7月这个传统的旺季。海关总署的数据发布前,各机构对于7月进出口数据的预测均在7%-8%之间。而1.4%的增速,无疑使分析人士的眼镜碎了一地。这一“可怜”的数据,也让全年进出口增速“保十”的目标变得更加艰难了。
    “中国的出口仍在下降,若要完成全年外贸增长10%左右的目标,下半年压力会更大。”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暨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指出。
外需持续疲软
    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普遍表示,出口增长速度如此之低,是因为受到了外部需求不振的严重打击。
    “如此低的增长,表明欧债危机的冲击还是很强烈。”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对本报记者表示,出口增速低,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基数比较高,另一方面,当前总体经济不景气对此也有影响。
    此前发布的官方和汇丰PMI数据均显示,新出口订单状况不容乐观。官方新订单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并创出2011年12月以来最低。汇丰PMI也显示,新增出口订单出现了下滑。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和日本的外贸进出口增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7月份,中欧、中日双边贸易又分别出现0.9%和0.2%的负增长。
    数据显示,在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1-7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157.5亿美元,下降0.9%。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714亿美元,增长10.5%。此外,1-7月,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2205.7亿美元,增长9%。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908.6亿美元,下降0.2%。
    建银国际研究部联席董事林樵基指出,欧债危机可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直接导致面向欧洲的出口大幅下滑。另外,面向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也有下降,但是面向美国的出口则基本良好。
企业的困境
    数据只是外贸冷淡的一个体现,外贸企业却知其冷暖。
    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深度蔓延,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尚不稳定,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外贸订单持续减少。更糟糕的是,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迫使产品提价,提高后的价格令国外买家下单更为谨慎。
    “原以为6、7月份会好一些,但订单仍然少得可怜。”广东北华实业公司总经理张秋仁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现在工厂开工率已经不足50%,如果订单持续冷淡,他担心自己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更让人揪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低端制造业已经濒临倒闭的边缘。张秋仁介绍,周围很多工厂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的情况。
    今年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熬的寒冬。目前,我国大部分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大批机器厂房闲置,更有不少企业直接关门大吉。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民营企业资金链极其紧张,就算有订单也不敢轻易接下,这需要政策进一步放松配合,并以此来降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
下半年压力增大
    高虎城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暨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下半年要继续保持相关政策的稳定,不断改善政府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支持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扩大对外经营业务和市场开拓,争取实现今年进出口增长10%左右的目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经营成本上升、市场持续低迷、出口困难等情况难以根本改观,国际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未来整体出口增速可能仅维持在10%左右。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健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下半年世界经济不会有根本起色,外需仍然呈现疲弱态势,贸易保护主义将有增无减。国内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虽有减轻,但是订单不足和成本趋升仍是外贸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可能企稳回升,有利于扩大进口和促进进出口继续趋于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总体上看,下半年外贸增长速度不会有显著大幅回升,全年实现10%的增长目标仍有一定难度。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