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的声音 中国好声音之伤

作者:严葭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10 22:52:46

摘要:舶来的声音 中国好声音之伤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中国好声音》无疑是今夏最火爆的节目,这个创造多个之最的“舶来节目”甫一亮相就话题不断:歌曲侵权、选手身份造假、导师刻意表演、编故事、挖角等,一连串的负面新闻,让观众开始怀疑这个吸金量巨大的节目还能走多远。而号称“回归音乐本质”的《中国好声音》,又如何凭“声音”留住日渐耳聪目明的观众?
身份造假,
谁比谁能演
    《中国好声音》定位为“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着力打造“励志”和“专业”两大特征,但选手身份造假却让以真人为基础的两大元素大打折扣。
    早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不久,网友们就发出“好声音是超女快男复活赛”的质疑,他们发现节目中不少选手参加过快男超女等选秀赛,“平安是2007年快男,刘悦是2006年超女,丁丁是2011年快女,王乃恩是2010年快男,就连董贞也参加过2009年快女赛……”
    “复活赛”倒也罢了,最让观众郁闷的是一个又一个选手以“伪身份”亮相:一期节目中唱《春天里》的黄勇,是个出道很久而没红起来的专业歌手,并不是什么美甲店老板;走成熟路线参加过许多比赛的徐海星,被重新包装成可爱的小女生出场;第四期中以鸭舌帽T恤仔裤亮相,带着憨厚的笑亮相“好声音”的关喆,被曝不仅给那英、孙悦、毛宁等诸多歌手做过专辑,还发行过两张个人专辑,他还是张国立影视剧的御用制作人,曾给《大生活》、《相伴》等创作、制作并演唱过主题曲,在圈内小有名气。
    而最让网友们吐槽的是,第四期中那个穿着简陋貌不惊人、以一首《Someone Like You》惊艳全场的“高三学生”郑虹。这个被称为“中国的Adele”的女生,被网友扒出生活里打扮时尚,还组建过乐队,参加过达人秀,其女屌丝背后的真实身份是“爵士歌手、撰稿人、插画师、现场VJ、福建电视台365夜综合频道副导演”。网友们为此惊呼,“这个浓妆艳抹的乐队女子,真的和昨晚《中国好声音》那个沉静有点自闭的高三胖郑虹是同一个人吗?如果是,应该可以拿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了吧?!”
    对此,《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解释是,“我们选择学员的核心标准就是好声音,至于他是不是专业歌手、是否参加过别的节目,这并不重要。”但问题是,既然不在乎选手的专业经历和专业身份,节目又为什么要刻意隐藏这些呢?
    据了解,《中国好声音》不采用海选方式,而是由导演组到全国各地去挖掘学员。也许是好声音难觅,或太在乎好声音,近日《中国好声音》被指以“特殊手段”挖走了3个《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的选手;而山东卫视《天籁之声》则爆料说《中国好声音》挖墙脚劝《天籁之声》某12强选手退赛,为此《天籁之声》导演甚至在微博里奉劝《中国好声音》“盗亦有道”。
    而就在第四期节目如火如荼热播时,第一期选手李代沫却收到《我的歌声里》原创者曲婉婷所属环球唱片公司的律师函,称其演唱《我的歌声里》已构成侵权。
用凄惨故事
吸引眼球
    “用声音来讲故事,用声音传递力量。声音中蕴含了太多东西,包括人生经历和梦想!”陆伟和《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如此表述了该节目的定位和意义。
    确实,因为《中国好声音》制作团队曾打造过《中国达人秀》,对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最有力的故事”,他们驾轻就熟。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沿用了大多数选秀节目惯用的招数:大打苦情牌,拼谁比谁更惨。
    因此,徐海星会在节目中深情讲述父亲3个月前去世,让身为导师的刘欢和那英当场落泪,而她今年6月参加《花儿朵朵》比赛时,曾透露其“爷爷病危,奶奶病重”;另一位自称“农民工”的邹宏宇,更是引发了大家对该节目“故事性”的质疑。随后,网友们便发挥自己“人肉搜索”的超能力,挖出了黄勇、张玮、邹宏宇等选手在节目上所讲故事的“真相”,并发问,“这到底是中国好声音还是中国好演技?选秀是听歌,不是故事会,比谁惨,一点意思也没有!”“以后选手能不能不讲故事,好好的节目成了瞎掰故事会……”
    对此,陆伟依然强调:“《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唯一的评选标准就是声音,不管你是职业的或者是草根的,当你有了一把好声音的时候,你就有了入场券。评审在进行判断的时候,是因为选手的声音而转过来,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至于选手的背景故事,只是让选手更加有血有肉一些。”并表示,讲故事是《The Voice》版权方的节目模式要求。
    一直以来,电视界认定观众需要这类煽情类娱乐节目,实际上是没有能力提供更有创意和诚意的节目。而中国电视节目在拷贝西方电视节目时,通常也是学习技术性的操作而非精神内核。就《中国好声音》来说,其故事性确实是该节目不可分割的环节,它使节目更立体、更富有情感,但问题是这个效果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故事只能遭人厌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观众就因为忍受不了那些煽情虚假的故事,而拒绝观看该节目。
    更有网友表示,“有必要将那些制造自己假故事的选手做些处罚或者警告,”因为这“直接并根本地伤害了节目最核心的价值‘真实、励志、梦想’,因为这些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网友们认为,选手之前是否参加过其他比赛其实没关系,但他们不能编造故事来骗取观众的情感。
“好声音”带动的产业链
    《中国好声音》的超级暴红,带来广告的超速井喷:15万、20万、30万、35万、36万,在播出后的短短20天里,《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经历了一个火箭旅程,从每15秒15万,迅猛飙升至每15秒36万,刷新了中国电视广告的纪录,也超越了央视平常日的广告。按照该节目22分钟的广告时长计算,仅第四期节目的硬广告收入就达3618万。
    而为了容纳最海量的广告内容,节目主持人华少的语速也在狂飙突进。在7月27日晚播出的第三期节目中,华少在43秒时间里,以每分钟近400字的惊人语速,将长达数页的开场白报完,刷新了国内综艺节目之最。为此华少在微博中表达自豪:“广告巨快,我尽力了。”但观众却不买账,“华少简直就是来卖凉茶的。”
    《中国好声音》不仅让电视台数钱数到手软,独家买下《中国好声音》网络版权的视频网站,也赚得盆满钵满,“优酷上所有的‘好声音’的广告点全部都卖出去了,因为电视上广告商塞不下,所以他们就塞到视频网站去了。”陆伟透露。 
    而广告收入及8000万到9000万的冠名费还只是显性收入,在制作方、播出方、导师、选手看来,还有更多隐性的金矿有待发掘。
    据了解,《中国好声音》将于9月14日上演年度盛典,而这最后一场将进行广告拍卖,每个广告位置都会竞标,届时赚取的广告费将可轻松过亿。
    而后端产业链的开发也是金矿的重要部分。据陆伟介绍,“线上主要是和一些网站和数字音乐平台合作,对于导师挑选出来的特别有实力的学员,我们会帮他们制作专门的音乐专辑。”而线下的产业设想更不能忽视,“我们会在全国知名的连锁的演绎酒吧中,举办我们称为V-house的驻场演出,还有一些小型的歌迷见面会等。此外,我们还有全国的巡演,9月14日播出最后一期节目,21日我们将启动澳门全国巡演第一站。甚至还有海外巡演的计划,包括新加坡、美国等也都在计划当中。”
    《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是上海灿星和浙江卫视,而两家几乎同时看中荷兰的《The Voice》,当灿星积极联系荷兰授权时,浙江卫视也联系到了版权方,最终两家以200万元的版权费拿到了《The Voice》在中国的3年版权,并达成一个“对赌协议”:灿星承诺节目收视率达到某一个点,低于这个点将采用对灿星不利的分成模式,高于这个点,灿星将获得巨大回报。这是一种捆绑式的合作方式,既分摊利益也分摊风险。
    在这个收入盛宴中,4位明星导师也将切下一块大蛋糕。尽管此前他们被网友吐槽为:哈林是来做主持人的,杨坤是来做宣传的,那英是来唠嗑的,刘欢是来开家长会的。据了解,导师们是不拿底薪的,但参与节目收入的分红。
    近期,《中国好声音》和中国移动合作的彩铃业务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外界预估单个歌手能达到1000万元的下载额。按照每位导师8个学员计算,4位导师将催生出3.2亿元的彩铃市场。而彩铃下载收入将由中国移动、节目组和该选手所属的导师按比例分成,有人因此预测导师的此项收入不会低于2000万。
    除了可以预期的分红外,更现实的好处是导师的身价也随节目一路看涨。据说因为参加此节目,导师们的身价至少涨了10倍。
“盲听盲选”的审美疲劳
    《中国好声音》原版拷贝自荷兰的《The Voice》,因此从盲听盲选的节目创意到“I want you”的舞美设计,均以《The Voice》为模版,并邀请《The Voice》制作团队亲临指导。
    近两年,购买原版节目版权,已成为中国电视业界的一种风尚。据统计,近两年红火的节目90%都是购买版权的,比如《中国达人秀》、《我们约会吧》、《中国梦想秀》等。因为有原版权方派出的“飞行制片人”指导,和一份经过市场和观众的考验总结出来的节目“宝典”,这些节目成功的系数也大大提升。但也有人士认为,购买原版节目是主动丧失原创性的偷懒,相当于自寻死路。
    而且,中国电视节目向来抄袭克隆成风。仅就“盲听盲选”这一点来说,撞车的节目除《中国好声音》外,还有《天籁之声》、《完美声音》、《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而打出“选拔声音”概念的音乐选秀节目,更有《花儿朵朵》、《声动亚洲》、《激情唱响》、《完美声音》、《清唱团》等十多档。
    仅就《中国好声音》来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28个国家购买了荷兰的《The Voice》版权,其中美国NBC、英国BBC都将其打造成了王牌节目,德国与澳大利亚版的收视率也非常好。但这个节目却面临一个全世界都未解决的“盲选”之后“节目看点在哪儿”的问题。
    “盲选”成就了各国版的《The Voice》,但这个节目不可能无休止地选下去。导师带着各自的学员进行“Battle”环节,然后是“Live Show”,最后是总决赛,目前这个节目的完整周期就是这样,“盲选”之后的收视下降几乎难以避免。实际上,《中国好声音》播到第三期,观众就已经疲劳,评论说“选手一期不如一期,及至第三期已经没有了当初惊艳的感觉”。
    “盲选的问题我们考虑到了。第一季打算做十期,加大盲选的比例,占到六期,Battle只做两期,Live做一期。最后一场总决赛不用说,现场会白热化的。”陆伟表示,用缩短周期的方式来调整一季的节奏,有可能规避“盲选”后看点减弱的缺陷。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