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式国有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8月7日,伦敦东区,下午5点57分,奥林匹克公园自行车场馆内充满了欢呼声,来自东道主英国的自行车选手克里斯·霍伊在刚刚结束的男子自行车凯琳赛中取得了冠军。
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霍伊不断地亲吻着金牌,在场内灯光的照射下,霍伊和金牌都被笼罩在了一圈光晕之中。这是英国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22枚金牌,英国也已经成为了奖牌榜上的第三名。
在奥运会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的时候,英国观众不断地听到了金牌落袋的声音,然而在赛场之外,为奥运会已经积极准备了四年的店家们却没有如约听到“金币”落袋的声音。
在远离奥运场馆的伦敦西区,梅勒尼意大利餐厅的老板艾伯特·苏正在看着空荡荡的座椅发呆。“从奥运会开幕以来我就不断地想一个问题,游客们都到哪里去了。”苏说。
苏的疑问同时也是伦敦市区大多数商场、剧院、博物馆的疑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装饰艺术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每年夏季都会人满为患,然而在这个奥运的季节,博物馆即使将闭馆时间由原来的下午5:45延长至10点,还是出现了一场展览仅有两人参观的局面。“伦敦就像被人遗弃了一样。”24岁的博物馆画廊助理索菲-安·蔡说。
伦敦被遗弃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伦敦奥运会有可能出现的交通堵塞吓走了原本在夏季打算到英国旅游的游客,而本国居民为了躲避奥运会也都选择了在夏季到英国以外的地方度假。奥运会不仅没有给英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奥运会相关的经济活动中获益不会超过0.3%,”伦敦IHS环球透视首席欧洲经济学家霍华德·阿切尔预测说,“但奥运会的‘位移效果’(即奥运会将吸引一些游客,而让其他人望而却步)还有可能导致经济下跌的风险。”
在运动员还在为比赛规则争执时,在全球观众还在为这是最好的还是最差的一届奥运会辩论时,主办国英国政府的精力早已经转移到了应对后奥运时代的危机上。
“梅林”魔法失效
8月8日,英国央行公布了季度通胀报告,奥运会并没有给英国经济带来应有的预期效益,在扩大消费和刺激经济方面,英国的下滑速度都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在报告中,英国央行预计在2012年底英国GDP增长率将不足1%,而到2013年底英国GDP的增长率不会超过2%,这也意味着在2014年之前,英国经济都无法走出衰退。
与衰退同时降临英国的还有通缩。英国央行给出的预测显示,在2012年第四季度英国的通胀将下降0.5%至2.1%左右,而到2013年第四季度以前,英国的通胀率料将保持在2%左右。
加大政府刺激无疑是解决通缩的必要步骤,英国政府也谙熟此道。然而在7月第三次扩大了QE规模之后,宽裕的流动性并没有如政府预期的一样流入英国实体经济。与美国中小企业70%通过债市融资路径不同的是,英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一直依靠的是英国银行业的放贷来完成。目前,二战以来最为长期的衰退前景,正在让英国银行“惜贷如金”。
据英国央行最新的抵押贷款发放数据显示,6月英国银行业抵押贷款发放总额下降了3.55亿英镑,而6月批准的抵押贷款许可件数也下降至44192件,两个数据均创下2010年12月以来最大降幅。此外,6月英国银行业对企业的净放贷萎缩了140万英镑。英国6月M4货币供给月率下降1.6%;而年率下降5.2%,创出1983年有记录以来最大年率降幅。
为了提高银行业的放贷热情,英国政府先是给出了“甜头”。
8月1日,英国政府的融资换贷款项目(FLS)正式启动。在这项由英国财政部和央行共同制定的项目下,为缓解英国银行业对于贷款风险的担忧,英国银行可以以一定的费用使用包括家庭及企业贷款投资组合等较多种类的抵押品,换取英国国债。这些短期的政府债券具有安全性高,且变现性强的特点。这样,在提高了银行放贷给企业热情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将接管银行贷款的大部分风险。
按照项目细则,融资换贷款所收取的费用将与银行业贷款的数量相关。对于那些维持或增加贷款数量的银行将向英国央行支付贷款额的0.25%作为手续费,而削减贷款额数量的银行将支付最高达其贷款数量1.5%的费用。按照英国央行和财政部的预算,这一机制将为英国实体经济额外提供约800亿英镑的信贷。
这并非是英国政府第一次采取这样的“甜头”诱惑英国银行放贷,早在2011年2月,以英国最有名的魔法师——梅林命名的“梅林”计划也曾希望以这种较为“温柔”的方式督促英国银行业放贷,但是“梅林”并没有施展出它应有的魔法,在衰退和扩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双重压力下,参与“梅林”计划的银行都没有完成许诺的放贷额度。“梅林”计划也被英国银行业耻笑为“完全是政府神经错乱的想法”。
为了避免FLS遭遇到此前“梅林计划”的命运,在给出“甜头”的同时,英国政府也亮出了强硬的一面。
买一家银行
6日,英国《金融时报》发布消息称,英国政府高官正在讨论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私人投资者所持有的股份,将其完全“国有化”。英国政府打算“国有化”RBS最大的原因是不满意其放贷水平。
作为金融危机中,第一个被“国有化”的银行,目前英国政府掌握有苏格兰皇家银行86%的股份。对于投资者手中所持有的剩余12%的股份,报道称,英国内阁部长们正在讨论是否斥资50亿英镑将其全部收购。对于收购,英国政府内阁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作为英国财政大臣的乔治·奥斯本反对该收购提议,他认为全面国有化RBS意味着纳税人将对该银行的不良债务承担全部责任。与奥斯本持有相反意见的是英国商业大臣温斯·凯布尔。凯布尔认为应该将RBS拆分,将其“有毒资产”剥离,利用其健康资产与英国央行拨款组建成一个企业银行,作为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
凯布尔在今年3月曾以私人信件的形式向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了这一建议。“我的建议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在其当前的情况下,苏格兰皇家银行是不能重返市场的,应该利用现有的时间催生出一个资产负债表更为优良的英国企业银行,扩大对那些有实力企业的信贷水平。”凯布尔在信中写道。
凯布尔的想法也与英国中小企业所提出的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银行的想法不谋而合。“政府需要尽快颁布适当的宽松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提出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银行也应该予以考虑。毕竟这类企业在借贷上正受着诸多歧视。”英国商会首席经济学家大卫·科恩说,“与其建立一个新的企业银行,对于英国政府来说买一个现成的银行成本似乎更低。”
英国政府将收购目标停留在了苏格兰皇家银行身上。
首先,是经济效益,作为已经拥有RBS 86%股权的股东,英国政府收购该行其余12%的股权所付出的成本一定小于再次购买其他银行大份额股份所需付出的金额。在这一前提之下,英国政府将RBS作为收购目标也并非完全出于主动。2008年收购RBS时,收购价格是每股655便士,而6日,再次收购消息传来时,RBS的股价是210.5便士,在收购RBS上,英国政府在账面上已经浪费了英国纳税人近450亿英镑,如果不继续投入,英国政府很难全身而退。
其次,是政治目的,作为具有发行苏格兰镑资格的苏格兰三大银行之一,RBS一直是央行的有力竞争者,为了不让英国政府注入RBS的资金“打水漂”,英国政府必须赶在2014年苏格兰公投之前理清与RBS的关系。
最后,是震慑作用。作为参与“梅林”计划放贷的五家银行之一,在过去两年,RBS都没有完成其承诺的放贷额度。8月7日,英国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也表示,没有兴趣参加英国政府的FLS项目。作为对银行业惜贷的警告,英国政府透露出了对RBS全面“国有化”意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