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下的房地产市场
回建强
本轮以行政手段强压房价的楼市调控,甫一出台就饱受质疑。在经济增速下滑加快、政府再次试图通过投资刺激经济的背景下,房地产调控政策颇有“骑虎难下”的意味。
首先,本轮楼市调控的核心是“房价”,但房价合理回归并无具体的衡量标准。调控目标缺乏清晰透明的阐述,使得调控标准不明、基础不牢、后续乏力。
其次,缺乏灵活性的调控政策导致地方政府陷入“囚徒困境”。作为调控主体的中央政府本应取得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上下联动共同贯彻实施好调控政策。但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不同,地方政府客观上又需要土地财政的支撑,因此,造成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调控楼市方面有着较大的分歧。而中央政府从民生的角度坚定推行房地产调控,并阶段性的放弃以经济增长为纲,恰恰将地方政府推入“囚徒困境”。地方政府保持“合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纷纷出台各种楼市微调措施,对调控政策的巩固造成冲击。
再次,决策层在调楼市与稳增长之间面临艰难选择。一般而言,调楼市与稳增长似乎并非严格的矛盾体,但在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际,调楼市与稳增长的政策诉求显然不协调,不在一个轨道上。经济稳定发展的调控基础条件已经不具备。面对日益恶化的宏观经济形势,决策层不得不考量继续打压房地产市场的弊端。
房地产调控政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舆论压力和现实经济压力。地方政府已经迫不及待地在不断冲击调控政策的底线,各地微调政策花样百出,有人总结了“免”、“调”、“变”、“提”、“补”、“松”等各种做法。石家庄近期发布的楼市五项政策,第一项就直接冲破国家的限购政策,即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30.6平方米可购第三套房,尽管其并未实施,但对购房者的心理预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扬州政策过关后,后续地方政府微调政策基本过关。只要不太过分,主管部门都给予了默许,这就导致地方政府的微调逐步向实质性冲击限购过渡。我们注意到住建部近期向地方政府喊话,要求坚持调控不动摇,问题是这样的表态多了,行动如果跟不上,那么调控政策将在实质上被突破。
一方面是不断提高声调要“稳增长”,其潜台词是需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当然也包括稳定房地产投资增速;另一方面又宣布严格执行房地产限购政策,地方政府不能越线。稳增长、调楼市、控通胀三者的关系已经很难形成帕累托最优,而是愈发向着以投资促增长,增发货币进一步提升通胀,楼市调控政策失效这样的方向发展。
从理性角度看,“稳增长”是首要问题,如果稳增长的首选手段依然确定为投资的话,那么其后果令人堪忧。今日中国经济之现状何尝不是上轮4万亿投资的恶果之一。在投资、消费及出口这三驾马车中,如果启动投资有顾虑、出口有赖国际市场,那么消费则有一定的操作发挥余地。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如想走出“囚徒困境”,应改变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的政策,引入社会发展综合目标,以消费带动投资,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
打破唯GDP论,也是破除房地产市场“囚徒困境”的可行之道。地方政府不应以卖地为荣,而应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将保障房体系落实到位。此外,房地产市场也可启动以消费为主导的差别化政策。鼓励地方政府收购闲置房,统一向外出租,增加市场有效住房供应;鼓励居民购买首套自住房和改善性住房,继续抑制投资性需求;鼓励金融创新,有条件的地区尽快设立REITs,盘活存量资产。(作者为中房研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总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