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扩张还是按兵不动? 合资自主的多棱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斌 北京报道
没有最完美的实现方式,只有最广大的市场。
夹杂着“狼来了”的呼声,东风日产启辰宣布将于本月20日下线;连久无音信的长安福特马自达合资自主项目也在国家工信部新车目录中浮现。至此,在华主流外资车企几乎已悉数解密了其合资自主车型的信息。合资自主车型究竟意在销量,还是只为了博一张产能扩张的准生证,不同的车企展现了复杂的多维思考。
母品牌反向输入
长安系和东风系,这两个希望以自主母品牌反向输入合资企业的做法,在合资自主案例中并不多见。
去年11月,在长安PSA成立之初,长安方面就提出了研发合资自主与新能源车型的意愿。但与周遭做法不同的是,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称:“政府和政策应该支持那些以导入新技术和新平台为目标的‘合资自主’,而不是坐视部分合资企业只是拿来外方的技术和车型,稍加改动就挂上一个自主品牌的LOGO。”
熟悉徐留平的人称,他毫不避讳对这种形式主义抱以嗤之以鼻的态度。按照徐的方式,他理想中的模式是借“合资自主的壳,生自主品牌的蛋”。
这次出现在工信部第234批新车目录中的“长安”牌轿车,隶属于长安福特马自达名下。一旦这款产品在长安马自达投产,则暗示了徐留平成功借助长福马的体系拆分实现了长安品牌的“借腹生子”,也预示了他比同行东风公司总经理朱福寿更早了一步。
去年12月10日,东风发布自主品牌中期计划时,朱福寿表示:“在合资公司做合资自主品牌,这是我们目前的一种模式,未来会有一种新的模式。”在他看来,将来东风的合资公司也要做东风的自主品牌,“未来要挂双飞燕的LOGO。”
两位同样关注自主品牌的少帅,选择了一致的方式——强势向旗下合资公司导入自主母品牌。只不过当下的徐留平借助了马自达在单飞过程中的强弱对比,为长安等来了一个机遇,而朱福寿显然还要继续观察属于东风的机会。
自主、新能源一箭双雕
与朱福寿在东风—神龙或郑州日产体系内推行的自主落地模式不同,东风系内另一家合资企业东风日产从一开始就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相对独立的道路。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称:“启辰5年30万辆的计划包括电动版启辰在内。”
东风日产之后,一汽-大众合资自主车型“开利”从品牌落地就选择了以电动车形式为载体。“开利”的出现,为一汽-大众在佛山建厂提供了“敲门砖”,满足了国家对跨区域建厂所需的新能源与自主品牌两大政策性要求。据一汽-大众有关人士透露:“今年北京车展开利不会亮相,最快也要到明年。”
而在去年广州车展期间首秀的北京现代合资自主品牌“首望”的首款车型,同样也选择了基于伊兰特平台打造的电动车。据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峰称:“传统汽油版车型将在一年后实现量产。”
一度在更早的2007年间,上海大众便申请了合资自主车型“天越”的中文商标,专用权期限到2019年。“天越”依然选择了电动车型作为首发,并且还进入了2011年工信部的《第26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以一款车型身兼“自主”与“新能源”两大身份,南北大众和北京现代选择了一条最为“高效”的线路。
未跟进者的默契
由广汽本田理念S1始,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日产、南北大众、北京现代,甚至是华晨宝马、一汽丰田都相继在各种场合透露了其合资自主车型的信息。截至目前,唯一没有在合资自主项目作出披露,且有相应扩产需求的企业唯有上海通用与长安福特。
依据之前湖北省环保厅资料显示,上海通用武汉分公司乘用车项目总投资70亿元,项目总用地约2.2平方公里,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万辆汽车整车生产能力。作为新建的第四大生产基地,上海通用内部人士称:“不会是新能源基地。”既然做此解释,那对于产能扩充后,新工厂如何规避新能源与合资自主两项硬性指标,则成了不得而知的谜题。
对于新能源车型,上海通用提出的“绿动未来”战略已经明确地勾画了未来的动向,但提及合资自主品牌的定性,上海通用高层在解释这一问题时则一直坚持:“从新赛欧始,除了产品标牌,其他各种关键技术均由上海通用和泛亚中心独立完成。”从销售成本角度出发,上海通用认为既有的产品格局更能发挥新赛欧等实质意义上的合资自主产品真正的价值。
除了上海通用,还有一个合资自主的旁观者——长安福特。鉴于长福马体系下长安马自达可能在产的“长安”牌汽车,同时考虑长安福特马自达执行副总经理罗明刚也在近期表述:“长安福特目前没有合资自主车型跟进。”这一说辞也基本推翻了此前长安福特投产合资自主车型的可能。
问题是,长安福特刚完成了重庆二工厂的初步投产,此后还有80万台的发动机和首期60万台的变速器项目,福特在重庆的投资甚至比通用在上海的投资更为大手笔。是不是这些核心项目在经历政府审核时能网开一面,现在真的不得而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