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公益组织内部治理多数不及格
摘要:专家:公益组织内部治理多数不及格
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公益组织内部治理多数不及格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2011年由“郭美美事件”引起的问责风暴面前,公益领域显得不堪一击。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称,“这一问责风暴造成了公益慈善的全行业萧条”。2月29日发布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称,“公益组织的善治或良治已迫在眉睫,中国的公益组织如不主动承担责任,可能不会被别人毁掉,而毁于自己的不检点。”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康晓光教授等编著的这份报告,对2011年的中国第三部门进行了观察,指出公益领域当前面临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即公益组织的治理问题。
避免公益组织和公益部门做出违背社会意愿和利益的事情,或者在出现问题时,通过惩罚与激励措施使之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是公益组织治理的目标。治理不成功,公益组织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终将面临淘汰的命运。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认为,目前中国公益组织的内部治理和行业自律不甚理想,只有个别公益组织自身做得较好;表现良好的行业联盟凤毛麟角,行业自律大多停留在“倡议”的层面,实际执行和效果并不明显。
相比之下,外部治理中公众和媒体的权力越来越大,且变得更为“苛刻”。报告认为,即便公益组织和行业缺乏自我完善和自律的积极性,公众和媒体也会逼迫它们去加以完善,警惕错误的发生。另外,政府对公益组织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采取相对积极的行动。
康晓光认为对公益组织的问责包括道德和效率另个方面。公益组织的治理不仅仅是公益组织或公益行业自身的事情,公众和媒体、国际非政府组织、企业、现有及潜在的捐赠者、受益者、第三方评估者、竞争市场、政府等都有权利,更有责任参与公益组织的治理,对公益组织进行监督、质询、批评和建议,甚至奖惩。实际上,如今公众、媒体已成为了公益组织的核心治理主体,成为治理先锋。
据报告显示,政府愈来愈强大,其构建了一套新的可与公民社会相竞争的社会管理新体系,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更加深入。尽管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如放宽几类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发展社会工作,但其本质是要“为我所用”。中央和地方出台各种规章制度,对公益领域进行规范和控制。
当前最为突出表现是行政“逼捐”现象盛行,报告指出,“强制性行政动员的募捐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是危害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毒瘤”,而某些慈善组织实质上是披着民间外衣的“二政府”,有的已经蜕变为政府强行摊派捐款的工具,成为政府的一个‘钱袋子’,这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均应重视的问题。
另外,公益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散开来,公众、媒体和企业借助互联网或自身资源和优势,开始扮演公益主体的角色,在资源整合、公益理念的普及方面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报告提醒公益组织,“公益组织作为职业的、专业的公益机构,其在公益领域引领者的角色正面临逐渐弱化的风险”。
报告编写者认为,公益机构应改变被动做“钱箱”的状态,承担起创新公益模式,寻求资源整合的方式,推动公益模式发展的责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2011年由“郭美美事件”引起的问责风暴面前,公益领域显得不堪一击。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称,“这一问责风暴造成了公益慈善的全行业萧条”。2月29日发布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称,“公益组织的善治或良治已迫在眉睫,中国的公益组织如不主动承担责任,可能不会被别人毁掉,而毁于自己的不检点。”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康晓光教授等编著的这份报告,对2011年的中国第三部门进行了观察,指出公益领域当前面临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即公益组织的治理问题。
避免公益组织和公益部门做出违背社会意愿和利益的事情,或者在出现问题时,通过惩罚与激励措施使之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是公益组织治理的目标。治理不成功,公益组织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终将面临淘汰的命运。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认为,目前中国公益组织的内部治理和行业自律不甚理想,只有个别公益组织自身做得较好;表现良好的行业联盟凤毛麟角,行业自律大多停留在“倡议”的层面,实际执行和效果并不明显。
相比之下,外部治理中公众和媒体的权力越来越大,且变得更为“苛刻”。报告认为,即便公益组织和行业缺乏自我完善和自律的积极性,公众和媒体也会逼迫它们去加以完善,警惕错误的发生。另外,政府对公益组织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采取相对积极的行动。
康晓光认为对公益组织的问责包括道德和效率另个方面。公益组织的治理不仅仅是公益组织或公益行业自身的事情,公众和媒体、国际非政府组织、企业、现有及潜在的捐赠者、受益者、第三方评估者、竞争市场、政府等都有权利,更有责任参与公益组织的治理,对公益组织进行监督、质询、批评和建议,甚至奖惩。实际上,如今公众、媒体已成为了公益组织的核心治理主体,成为治理先锋。
据报告显示,政府愈来愈强大,其构建了一套新的可与公民社会相竞争的社会管理新体系,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更加深入。尽管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如放宽几类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发展社会工作,但其本质是要“为我所用”。中央和地方出台各种规章制度,对公益领域进行规范和控制。
当前最为突出表现是行政“逼捐”现象盛行,报告指出,“强制性行政动员的募捐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是危害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毒瘤”,而某些慈善组织实质上是披着民间外衣的“二政府”,有的已经蜕变为政府强行摊派捐款的工具,成为政府的一个‘钱袋子’,这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均应重视的问题。
另外,公益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散开来,公众、媒体和企业借助互联网或自身资源和优势,开始扮演公益主体的角色,在资源整合、公益理念的普及方面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报告提醒公益组织,“公益组织作为职业的、专业的公益机构,其在公益领域引领者的角色正面临逐渐弱化的风险”。
报告编写者认为,公益机构应改变被动做“钱箱”的状态,承担起创新公益模式,寻求资源整合的方式,推动公益模式发展的责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