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舐伤
温州舐伤 “民间信用体系被彻底破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国生 应辽产 温州报道
2月28日上午10点,一身疲惫的温州蓝天大药房董事长钟茂进,准时走进温州市高新区“处置办”报到。从去年8月开始,他的公司陷入资金链风险,他便经常和“处置办”联系。而他的公司有7000多万元的民间借贷至今无法偿还。
“处置办”全称叫企业风险应急处置办公室,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温州市市县两级都成立了类似机构,有的由发改委牵头,有的由经贸局牵头,有的则由经信委牵头,多个政府部门参与,主要协调化解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还成立了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简称“处非办”),抽调公检法等多个部门人员展开工作。
“去年温州一度出现了企业主跑路和债主集中讨债的不稳定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温州的社会恐慌心理已经基本没有了。”3月1日,温州市政府金融办相关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但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温州许多企业至今还没有走出资金困境,因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民间信用破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修复。而应急工作只解决眼前的问题,如何使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民资自危
“现在的温州谁都很难借到钱。”温州市某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峰(化名)无奈地说。
温州自古以来就有民间借贷的习俗。近年来,温州的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遍地开花,许多公司表面上操作工商注册业务,暗地里都参与了吸存放贷的民间借贷。
当地的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温州市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一共有40多家,但私下操作民间借贷的担保公司却有100多家,贷期基本上分为半年和一年两种。正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利息不会超过4分,但有些公司却抬高到了6分至7分。
李峰的担保公司操作手法是,企业要贷款,该企业必须拿出贷款额的10%作为风险保证金放到银行,担保公司再拿出10%放到银行,由股权作担保,再由另一家企业做复保。按照这种方法先后给上千家小微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问题。
去年银根紧缩,4家担保企业的企业主跑了,给他公司留下了700多万元的坏账。万不得已,李峰才到公安机关报了案,但公安机关立案很难,至今只有一家立了案。
“全市担保行业估计有上亿元的坏账。”李峰说。
另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温州的一些融资性担保公司也陷入了债务困境,全市4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已经跑掉了6家。“银行不愿贷款给企业,民间也不愿借款给企业,都担心还不了。温州民间信用体系已被彻底破坏,几乎人人自危。这是温州目前真正的悲哀!民间信用不恢复,温州经济就是死水一潭。”该人士说。
2月27日,记者来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富春江路111号蓝天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在大门口和楼道里都张贴着有债务小组发出的《重组通知》。除了财务室和业务部,其它办公室都空空荡荡,会议室墙上,一张超大幅温州地图被密密麻麻的红色圆形标示出连锁店的位置,昭示公司曾经的辉煌。
蓝天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1日,注册资金500万元,发展至去年旗下已拥有31家直营店和加盟店。“为了发展,银行贷款路子走不通,我们就只能走民间借贷的路子,先后借贷7000多万元。”钟茂进说,去年8月,公司经过努力从银行贷到800万元,但高利贷公司却以欺骗手法拿走了全部资金。资金链断裂后公司濒临倒闭,紧急情况下,公司召集债权人开会,成立了债权人小组,启动重组计划。但6个债权人还是将钟茂进起诉到了法院。
记者在温州龙湾区一家农村小药店的仓库里见到了钟茂进。他告诉记者,现在他连租房子的钱都没有,只能借住在亲戚的仓库里。
“现在主要问题就是惜贷。一些公务员把房子抵押在银行,贷出款来交给担保公司,挣高利贷。没钱怎么办?许多跑掉了。”一位知情人士说。
无奈之举
民间资金的潜水,导致许多担保公司、投资公司求“财”若渴。
2月29日,记者通过《温州都市报》的一则广告,将电话打到温州一家担保公司。当听说记者有150万元闲散资金想用于借贷投资,该担保公司的负责人非常热情——不要求记者提供资金来源的相关证明文件,让记者“不用管”这笔资金未来投资到哪家企业,只让“放心”,年息有9%。
据业内人士介绍,温州的民间借贷一般利息也就2分、3分,但经过层层转贷后,有的利息就高达6分、7分,还有1角的。“很恐怖,企业靠上高利贷肯定死,但不靠高利贷死得更快。没办法。”
蓝天大药房在扩张过程中,除了从农村信用社贷的50万元,其它都是钟茂进和他妻子借的民间资金。开始他妻子借钱,后来钟本人也借,他借了2000多万元,而妻子借了多少至今说不清楚,“至少5000万吧,利滚利,说不清了。一共190多个债权人,原来利息2分、3分,后来就是7分、8分了。”钟茂进说。
“没人查你非法集资?”记者问。
“没有。我们没办法啊。”钟茂进坐在一个装满东西的纸箱子上,似乎不明白记者说什么。
吴碎谈是蓝天大药房债务小组的组长,他告诉记者,他们开过一次会,人数不到20人,目前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尽快把债权债务理清楚。
几经周折,《华夏时报》记者打通了一位身在外地的温州某洁具公司老板的手机。“我的手机从来不关机,但是我担心个别债权人雇黑社会人员整我,所以去年12月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广东。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电话中,他的声音沙哑而无奈。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该公司现有银行债务1.4亿元,民间债务2亿多元。
陈先生是这家公司的一个主要债权人,他说他借给该公司的资金有2000万元,开始利息是5分,后来是4.5分。公司去年资金链断裂后,他们组织了债权人小组,让大家知情并谅解公司的难处,全部按照法律规定的2分利息支付,超出标准的已付利息计入本金,并且从2011年11月暂停支付利息。陈先生认为该洁具公司老板是个很有诚信的人,不会骗他们。
“这几天又有两个鹿城区的警察到我公司调查,我不怕什么,但如果公安把我抓进去,我对不起大多数债权人。我欠的债一定会还,希望政府给我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位老板激动地说。
事实上,在温州,呼吁政府宽松的不只一个企业主。据了解,温州市今年3到5月将有1000个亿到还贷期,现在多数企业没有资金还贷,这成为目前温州企业最大的困境。“我们建议政府给企业一个空间,不要逼得太紧。温州是风水宝地,温州人一定会走出这个低谷。”温州市信用担保协会总监事长李炎说。
应急改革
在企业遭遇资金链困境和非法集资案多发的同时,温州市政府也在积极应对。
去年9月以来,温州市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处置办和处非办,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金融问题进行应急处理。对于打击非法集资的具体情况,市“处非办”工作人员以不方便透露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但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的庞大。仅仅以最新发案的泰顺县立人集团案,截至目前统计债权人已超过7000人。
应急是万不得已的办法,在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加快推进金融制度改革。
“初步设想,温州市到2013年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00家。而且,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张震宇说。
2月29日,温州首家民资管理公司——瓯海区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经批准开张试点营业,这是温州实施地方金融体制创新改革(1 8)方案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标志着将民间资本引向规范化、阳光化取得一个突破。
根据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规定,民资管理公司是经批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资本投资咨询、资本管理、项目投资等服务的股份有限公司,并确定在瓯海、瑞安、乐清三地先行试点。目前瑞安市试点的民资管理公司已初步确定,主发起人为华峰集团,注册资本金目前还未最终确定;乐清的试点选在虹桥,由东铁集团作为主发起人,相关的股东已基本确定,目前正在积极筹建过程中。
据温州市民间资本研究会会长、温州市鹿城区工商联副主席黄伟建介绍,作为温州市第一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鹿城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正在进行工商注册和门店装修。该中心由鹿城区工商联牵头、会员企业投资设立,不收费,只做延伸服务。如果企业需要借钱,把资料输入进去,正好有人有资金,担保方式也没问题,中心提供手续,双方成交。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利息也公开化,企业得到更便捷、安全、经济的服务。资金的用途也透明化,放贷人也是放心的。另外,企业报表、审计都进行规范的评估,律师顾问团会专门评估是否触犯法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