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梦想照进现实
2003年3月。全国两会政协委员驻地华润饭店。刘永好召开记者见面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一位香港媒体记者对这位当时的全国首富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问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进行,刘先生是否考虑过20年后担任中国的政府总理?
坐在前排的记者看见刚刚还笑对提问的刘永好,眉头上皱起一个不明显的川字,但只是一瞬间,他的眉头打开,用惯有的语速巧妙作答,大意是:作为一名商人,他更希望探讨商业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新希望在内的中国企业将有更好的发展。说话间,刘永好已经恢复了惯常的微笑。
5年过去了,刘永好已经不再是各种排行榜上的首富,媒体也不再四处追逐他的身影。也许,这正是他希望的,没有了那些累人的光环,也就没有记者再抛过来那些让人头痛的问题,刘永好的笑面可以更加轻松。
刘永好给记者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笑面,任何问题都含笑而谈,兴致之至,比划着简单的手势,不时还开怀大笑。与10年前记者初识刘永好相比,现在的他更多了一份开心和从容。
人生的甘甜
刘永好的确是应该笑的,16岁的刘永好,是四川新津县的一名农村知青,那时他几乎没穿过鞋,最盼望的是吃上红薯白米饭;25岁时,他是成都的一名教师,月工资38元,那时他希望每周都能够吃上一顿回锅肉;31岁时,他和三个兄弟在成都下海经商,那时希望能够借钱经商;40岁时,他的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王国,这一年他被评为中国内地首富。
简朴如昨是刘永好给外界的普遍印象,喜欢穿天蓝色的休闲T恤,保留一贯简单的发型,一个黑色的公文包与他不离不弃。而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位富翁,还保留着从小以来的饮食习惯,出差就点麻婆豆腐、回锅肉、蚂蚁上树三样菜。
“每次去餐厅点菜就是老三样,老吃这三样不腻吗?”对于别人的疑问,刘永好的回答很特别,“其实吃的东西,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小时候一直吃不饱饭,就想多吃,吃饱饭,然后就想吃回锅肉,吃回锅肉就吃不够,养成习惯了”。
刘永好身边的一位老员工,可以为这样的解释作注,小时候刘永好最想吃的是红薯白米饭,后来当老师最想吃的是回锅肉。这的确已经成了习惯。
像刘永好这样的成功企业家,中国还有很多,一方面刘永好们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们心里还有更大的理想目标需要去实现。“我觉得我们这拨人走到今天这一步,大半辈子过去了,现在始终放不下的,就是背上这个沉重的责任。”
“当一个人的资产超过一千万的时候,更多的就意味着责任。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吃的、用的、穿的,跟以前差别不是特别大。”刘永好对于过去总是忆苦思甜。
刘永好说,上中学的时候,记得老师讲的最多的话就是“好好学习,长大当科学家”。那时的老师几乎经常会用些历史上及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的事例激励学生,像华罗庚、陈景润、爱因斯坦、牛顿等等。
文革时期多数的学校教学都不是现在这样,那时学校教的基本上是毕业后如何上山下乡、支援边疆之类的英雄加平民的思想教育。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是否能够步入大学几乎就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当然现在也一样,但那时会更明显些。刘永好说上大学的时候升学率只有3%左右!那真是百里挑三哪。
幸运的是,刘永好成为百里挑三的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后又成了令人艳羡的人民教师。但是,刘永好却出人意料地辞去了公职,成为下海经商的弄潮儿。现在看起来,刘永好是成功的,但是与他一批下海的人成功的比率却不高。商海沉浮,许多当年奋勇跳入商海者却不幸被汹涌的海水吞没。
“每年我都到北京来开这些企业家的会,但是每年总会发现少了一个、两个、三个,这20年来确实为数不多了,能够坚持在企业第一线的确实不多。”刘永好深有体会地说,“我觉得这可以想象,做企业不是那么容易,是比较难的,在这方面确实我有很多的体会。”
刘永好说话时并没有任何得意之色,相反作为同样的创业者,多少有点惺惺相惜。刘这里所说的还是那些曾经的功成名就者,而那些下海就被淹没的创业者更何止千万。可能正是刘永好这种对事业的满足感,让他始终没有头脑过度发热,下海20多年以来屹立不倒。
困局背后
如果说20多年的经商路上不面对困局,一定是一句假话。在喜欢皱起的川字眉头的四川人中,刘永好并不能超凡脱俗。
近年,饲料行业整体上应该说不是太景气,特别是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因为每当粮价提高的时候,养殖业都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作为饲料行业的“大哥大”,刘永好怎么对待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跟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食品安全问题。”刘永好的回答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得说一下啊,专家都反对,这个麻烦了,那么我们农民增收致富怎么办,这几年食品安全的问题成为中国普通百姓乃至官员,乃至全社会最最关心的问题了,瘦肉精的问题,孔雀食绿的问题,红心蛋的问题,反正这样的事太多太多。”
让刘永好担心的是,几乎大概每半年左右,就会出现这样的新名词,弄得全国老百姓都很担心,大概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有人问刘永好,有的是高级领导,有的是专家,有的是普通的市民。“永好,他说你是搞这个行业的,你说这个猪啊、鸡啊能吃吗?”“您尽管吃,能吃,没问题,做这种昧良心挣钱的总是少数,而不是大多数。”
刘永好现在就是要做这样的事,希望昧良心挣钱的人越少越好,最后绝迹。怎么样绝迹呢?“中国养鸡的农民上亿户,你查得到谁,查到张三查不到李四,查到李四查不到王五。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养鸡,你说谁可能天天去查他,所以现代农业在美国、在欧洲也很少听说什么加孔雀食绿的问题、苏丹红的问题、瘦肉精的问题。为什么呢?”刘永好最后终于悟出:人家的企业规模都足够大。
要把农业的规模做得足够大,势必要收缩过去几年把战线拉得过长的问题。多元化曾经是许多大型民企的成功法宝,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许多大型民企也倒在了过度多元化、最后资金链断裂的路上。刘永好作为同时代的民营企业家,同样也对做大产值、多元化一度情有独钟。由于投资民生银行的巨大成功,新希望2000年后逐渐提出了农业、金融、化工、地产等四轮并举的多元化策略。
这样的策略不能不说成功,但是对于企业发展资金占用也是明显的,要继续做大成为行业翘楚就需要投入更巨量的资金。例如2003年在上海,新希望的零售业就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刘永好此前抛出的乐客多超市品牌,希望在江浙地区打出一片新天地,但是最后的情况是乐客多门店大多关张,难成气候。
再比如2002年以后,刘永好对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曾经提出过一些设想,笔者采访刘永好时,他表示:“我觉得目前有个比较好的机会,那就是在天津,或大一点叫环渤海经济区。另外,刚好,原央行戴行长现在入主天津,他是金融专家,并且天津曾几何时也是中国三大工业、金融中心,但这些年发展慢了一些,天津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地缘优势和人才储备,初步具备建设金融改革试验区条件。”“当然目前仅是一种设想。”新希望在这方面会加以关注。但是这样的设想更多地是从国家建设布局考虑的,新希望最后能做的事情不多。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刘永好遇到了同样的难堪其重的压力,因此他开始要求对他的职务做减法,否则他无法集中精力管理新希望的重大事务。但是,在这些减法中,有一个减法或许是刘不愿意做的,那就是落选民生银行的董事。
实际上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端倪,但是低调的刘永好始终没有证实江湖上的猜想。作为商人,每年能从民生银行分得相当的红利,这是成功投资的标志,但是落选民生银行董事肯定给刘一个提醒,要更好地把控一个行业或者团队,还是要审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做好一个领域,才是事业长青的根本。
这个领域就是他最熟悉的农业。在一番多元化以后,刘永好悄然转向,把公司的重点转向了农业。虽然新希望从来没有说取消多元化战略,但打造一个世界级农牧企业的提法更多地见诸报端。这个世界级农牧业应该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把一个农牧业的产业链全部做好,企业就可以做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成为这个领域的真正主宰。
而这样的转向无疑是正确的,在宏观从紧的大背景下,地产成为调控最严厉的行业,而地产调控拖累的是银行,化工作为周期性极强的行业,也有很大的局限。
惟有农业,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农业反而成为最受政策扶持的行业,更有利的是,搞农业刘永好轻车熟路。
2006年刘永好55岁,将新希望集团打造成世界级农牧业企业的梦想,让他穿梭于世界各地。从农爱农无疑将成为其一生的行为准则。在刘永好看来,他从事农牧业20多年,始终没有离开土地、离开农业、离开农民。就连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见面时,他也要将中国的“新农村”问题告知对方。
大局已定,今后新希望也许不是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但是新希望的稳定性肯定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稳定性应该是一个超大型企业的生命线。
托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