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克非挑战新红学 揭破“红楼”迷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82岁高龄的克非表示,自己30年的红学之路是由肤浅到深入,由崇拜到质疑再到探索,一步步走过来的,新作《红坛伪学》既是对考证派新红学的挑战,也为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符合文学本质的方法论。
脂砚斋是骗子和造假书商
《华夏时报》:您原是写小说的,为什么会开始研究《红楼梦》?
克非:那是因为《红楼梦》很独特。作为小说,它描写非常逼真,细腻。它描写的生活我们虽然不熟悉,但因为人物鲜活,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而感觉到。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心中也会有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说,人人心目中都会有一部《红楼梦》,也会有自己心目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些人物会在读者心中活起来。也就是说,《红楼梦》给我们这些读它的人一个宽阔的想象空间。
我大概从十八九岁开始读《红楼梦》,几十年来从头到尾通读大概七八遍,平时随便看几章无法计算,反正我是有空就翻翻,因为读得太多了,基本是看了上句就知道下句。
我开始读《红楼梦》时并没有接触过红学,后来见到红学的书也买来看看。1991年,我生病卧床,两三个月内痛风反复发作,非常痛苦。我生病一般读两种书,一是先秦文学,另外就是《红楼梦》。因为读《红楼梦》,也顺便看了看红学研究的书,像胡适、周汝昌、冯其庸的书,还有就是那三个脂砚斋批阅的版本。看着看着,发现脂砚斋的评点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很多地方都在撒谎,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华夏时报》:您的红学著作全盘推翻了脂评和考证派新红学,您是怎么发现其中的漏洞的?
克非:在读脂评本之前,我是很赞成那些红学家们的观点的。发现脂评的漏洞后,我开始全面研究和思考,互相对照起来,才发现脂砚斋是个撒谎的骗子。
首先他和曹雪芹根本不是同时代的人。曹雪芹写书时还没有他,他也不了解曹雪芹那个时代的生活,所以他的评点话说得都很蹊跷,鸡毛蒜皮的事他老说,插科打诨,东拉西扯,重要的事却一句都没说,比如纪年、题署这些关键性的批语,他都遮遮掩掩。而且他还冒充曹雪芹家的人,好像和曹雪芹关系很亲近,但是很多有关曹雪芹的重要信息,他却一字未提。
其实,脂砚斋的批语都非常简单,而且他只说结果,不说过程,也不说起因,很抽象。他写了那么多的批语,曹雪芹对这些批语有什么看法却未提及。他有条著名的批语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死”,这句话被许多红学家当做研究曹雪芹的重要证据。但这句话明显就是撒谎,和曹雪芹的死根本对不上号。曹雪芹实际是因为儿子死了,他很悲伤,病了几个月才去世的。这个是有根据的。
在甲戍本开篇,曹雪芹有首著名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也是假的,根本不是曹雪芹写的。脂砚斋就是在这首诗旁边写了前面提到的那条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这评语就更假了,很明显脂砚斋是在假装曹雪芹的好友。但其实脂砚斋写这评语时,曹雪芹已经死了10年了,脂砚斋怎么还可能天天哭曹雪芹,直哭到眼泪都要干了呢?!
而且,和脂砚斋一起批书的人有好几个,可他们居然没一个人出来表态的。最可疑的是,在曹雪芹去世后的10年中,关于曹雪芹,脂砚斋就只有这么一条批语,作为哭曹雪芹哭到泪尽的好朋友,不是太奇怪了吗?!对于曹雪芹留下了什么遗言?曹雪芹葬在哪里?曹雪芹的原稿在哪儿?手稿到底是归了脂砚斋还是被别人拿走?这些重要的问题,脂砚斋也一概没说。我们知道曹雪芹死时身边还有一位夫人,关于这位夫人他也一字未提。同时,《红楼梦》写作起于哪一年,历时多久,曹雪芹的身世经历如何,住在何处,死于何时等关键性的内容,也不见于批语。而且,直接署名脂砚斋批语的只有30多条。发现这些问题后,我就写了《红楼雾障》。
《红楼雾障》1992年就写完了,1995年才出书。但这本书我其实写得比较肤浅,因为我不是学者,也不是红学家,只是因为有话要说才写的。书出来后,遭到一些人的谩骂攻击,大概是我的书伤到了一些主流红学家,但他们写文章公开出来和我辩论的没有一个。
《华夏时报》:既然脂砚斋是骗子,那3个脂本又是怎么回事呢?
克非:这3个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的所谓“脂本”,其实是造假书商脂砚斋伪造出来的。脂砚斋秘密开设了一个土作坊,雇请抄手编造了所谓的古版《红楼梦》,用的是程高(程伟元、高鹗)本,故意砍残、篡改,筹集批语炮制而成的,为的是让喜欢收藏古书的买者上钩。
《红》后40回也是曹雪芹所写
《华夏时报》:您认为《红楼梦》后40回也是曹雪芹写的,这有什么根据吗?
克非:我的《红楼雾障》出版后,遭到一些人的谩骂攻击,我不服气,有什么问题可以辩论嘛,为什么要骂人呢?后来,我又继续研究,把书中比较肤浅的、没有说透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解释和阐述。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红楼梦》的后40回到底是谁写的?
我认为应该就是曹雪芹本人写的,但现在几乎所有的红学研究者都认为是高鹗续写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前书和后书的文字风格是一致的,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如果是另一个人代笔续书,是很难做到这点的。
《华夏时报》:但认为是高鹗续书的人的理由是,后面40回故事的走向和前面预设的故事对不上了,这个您怎么看?
克非: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期间,过得很惨,生活很贫困,“举家食粥”,住在北京郊区一个很偏僻的破屋里,曹雪芹又不会照顾自己,所以他死得很早,只活了40岁,写完《红楼梦》他也没来得及从头到尾地修改一遍。
这本书估计写了10多年,甚至有可能跨越20年。而一个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是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故事情节的,这点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因为生活境遇和思想认识的变化,他很有可能会推翻自己原来的构思和设想。
比如最初曹雪芹设计的是让秦可卿上吊而死,“命丧天香楼”,而且死的时间很晚,是在贾府完全败落之后,但这样故事就没法发展了,所以曹雪芹让秦可卿在《红楼梦》开始时就病死了。
而且曹雪芹最初设计的贾宝玉,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贾宝玉,而是一个非常荒淫的人;宝黛的爱情也不是今天这样的,因为写秦可卿生病时,书中就已暗示贾宝玉和秦可卿的暧昧关系,但这样写下去就不好看了,那贾宝玉就是一个非常淫乱的人了,而整个《红楼梦》的主题和人物都要变了。所以,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故事结构和走向。
再比如他原来要写贾府彻底败亡,“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来他又改为贾兰中举的“兰桂齐芳”,这也是作家心路变化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红楼梦》出来后,最初并没有人说曹雪芹没写完《红楼梦》,说书没写完是在《红楼梦》已经开始流行的时候,特别是程甲本出来后,才慢慢有人说的。当年程伟元为了印刷此书,说得很清楚,说是开始找不到后40回,是过了好几年后才找到进行改编的。再者有些书虽然没有后40回,但后40回的目录却是在前面目录都有的,后人怀疑这是程伟元和高鹗作假,但迄今为止也没人找出另一个不同的目录,来证明这点。
《华夏时报》:为什么高鹗就一定不可能是续写者呢?
克非:现在都说高鹗续写了后40回。这个我认为不可能。首先高鹗没有这个写作能力。高鹗是个官员,留下了文集,但里面只有诗文没有小说,而小说并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得了的;另外高鹗如果续写了,《红楼梦》后来非常流行,能够续写应该是件非常荣耀的事,高鹗如果写了没必要隐瞒,但他自己从来没提过,他的朋友和后人也从来没有人提过续写这事;而且怀疑后40回是别人续写的人,也只是感觉前后故事不一样,并不是写小说研究小说的人,即便是胡适也不是,他的结论也是建立在自己读后的感觉上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