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学的商业链条
严葭淇
新红学应该是20世纪红学史上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一个红学流派。
新红学最让人诟病的是其考证学的研究方法。本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红楼梦》就是一本古典小说,但新红学却用研究历史的考证法去研究它,这种方法从胡适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开始,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且形成了一门主流学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呢?
作家克非认为,其实原因既复杂又简单,胡适的观点也不是从天上来的。从中国古代开始一直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他们从儒家的经学开始,什么都要考证,连《诗经》也要考证。这种风气后来影响到小说和文学作品上,你写个小说,人家要问你写的是谁,你跟他说小说是虚构的,人家还要指责你胡编乱造。可没有虚构,哪儿来的小说呢?”
但新红学却不认同外界的指责,他们强调自己采用的是“科学方法”,而这也是他们区别于索隐派最本质的特征。也因为这个理由,晚年的胡适甚至拒绝批评索隐派,他说:“方法不同,训练不同,讨论是无益的。”
而一些研究者却认为,《红楼梦考证》既是新红学的开端,也是“新索隐”的开山之祖。克非也是这一观点的赞同者,“《红楼梦》写的是贾家,而新红学却非要把曹雪芹说成是曹寅的孙子,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或家族传,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找到任何可以证明其观点的材料。而其实曹雪芹就是个化名,曹雪芹是否姓曹目前都确定不了。为了证明《红楼梦》写的是确有其事,胡适后来都不说《红楼梦》是小说了。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时,考证的就是曹雪芹所谓的‘家事’。”
克非说,《红楼梦》是一本小说,就应该用研究小说的方法去研究,而不应该穿凿附会,强拉硬拽。而“考证的方法也不是胡适发明的,从乾隆时代起,人们就开始研究《红楼梦》,最早的索隐派走的就是考据这条路,一会说贾家是明珠家,一会说是金陵张侯家,非要把贾家附在一个家族上”。
除创立新红学的胡适外,新红学还有几大代表人物,他们大多是胡适学生,比如周汝昌、俞平伯、顾颉刚和冯其庸,还有人认为刘心武也承袭了新红学的衣钵,他的揭秘《红楼梦》和续《红楼梦》用的就是考证的方法。对于这点,克非表示,刘心武虽然研究方法没脱离考证,但他以一个小说家的视角重新演绎《红楼梦》,还是比较有新意的。而持续近百年的考证派新红学,根本就是一门伪学。它们不仅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歧路,最可怕的是它还讳疾忌医,死不认错,且目前占据着红学研究的主流地位,并在继续祸害着新一代的红学研究者。
当然,新红学的坚持也因为有巨大的利益存在。首先新红学养活了一大拨人,其中不乏著名的专家学者,如果承认新红学“伪”,无疑是给他们一生的学术成就来了个大耳光,更多的人还有可能因此转岗改行再就业。
其次是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无论是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还是李少红拍的新版《红楼梦》以及电影《红楼梦》,都众口一词地表示,是在充分尊重和挖掘曹雪芹前80回内容的基础上拍摄的,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添加一些新红学关于“曹贾相连”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请教相关红学专家。
影视作品外,有关《红楼梦》的书籍和衍生产品也形成了巨大的商业链条。刘心武的4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和他的《刘心武续红楼梦》都是建立在新红学基石上的作品,另外他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红楼梦》演讲,也都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作者为本报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