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抵不过生活的琐碎
吴小曼
“仅只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的玫瑰。”相信恋爱中的男女都如里尔克诗中所言,你就是所有,你就是一切。但盛极一时的玫瑰终抵不过时间的无情,它会在开得荼毒后枯萎,于是才有里尔克的慨叹:玫瑰,啊,纯粹的矛盾,欲望着,在众多的眼帘下,作无人的睡眠。
玫瑰有刺,绚烂而短暂,尽管如此还是会引来众人的追逐和迷恋,它们是多么矛盾,这就是问题的答案,玫瑰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却又易逝,里尔克就死于玫瑰刺伤引发的败血症,却并没有让他停止思恋的脚步,他的墓志铭上就刻着这几句诗。
他一生执着玫瑰的意象,深爱莎乐美,却始终做着无人的梦,这就是玫瑰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的人生也如玫瑰一样灿烂而短促。借情人节之际,我们不妨回到几部情爱电影情景中,去重温我们曾拥有过的美好和绝望。
玫瑰人生
与里尔克喜爱玫瑰的意象相仿,法国香颂歌后琵雅芙也把自己坎坷、绚烂的人生比作玫瑰人生,以她经典歌词《玫瑰人生》命名的传记片《玫瑰人生》在新世纪初曾获得多项大奖。
比里尔克幸运的是,琵雅芙没有纠结在自我命运的桎梏中,而是把自己的人生当做舞台,她在夜总会唱歌、在街道唱歌,她如玫瑰一样浓烈散放芳香,却同样遭遇爱情的绝望。
“当你拥我入怀/我如置身玫瑰绽放的国度/当你细诉衷曲/天使也在高歌……”琵雅芙在纽约演出时邂逅拳王马赛,这场突如其来的爱情让她不知所措,尽管马赛已有妻室,可这一切却无法阻挡内心的情愫。这场迟到的爱情,恰恰是对她三十几载荒芜岁月的补偿,所以明知会燃成灰烬,她也会飞蛾扑火。
有人说爱就是荷尔蒙,就是化学反应,可是这个已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早已品尝过婚姻生活酸辛的女人,本已不会成为爱情的祭品,却走向了爱的祭坛,倾其所有,只为了等他的出现。可她等到的却是马赛飞机坠毁的噩耗,他们短暂的相逢留给她的是一生的回忆和伤痛,不乏美丽却让人心碎。如果没有意外,他们最终也会像《罗丹的情人》一样走向绝望,这就是爱情的宿命,不管以什么方式,最终都会消亡。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会因婚姻而消忘,以爱为目的的爱会走向爱情自身的消亡,只有盛年的爱会因人为的退场而弥久。
爱的毁灭
“赐我力量,特蕾莎”,琵雅芙籍着信仰的力量让自己重新回到了舞台上,她没有因为爱情的消失而倒下,罗丹情人卡蜜儿却要悲情得多,她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毁灭,同样是两个有才华和才情的女人,却因为不同的人生阅历把她们推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一个享誉盛名,一个声名狼藉。琵雅芙在经历过人生的起伏后遇到马赛,而卡蜜儿却是在青涩的年龄遇到了罗丹,马赛和罗丹都拥有地位、家室,他们的爱注定曲折、艰辛,因着琵雅芙已看淡了名分,他们的爱才纯粹,却还是抵不过生活的琐碎,他还是要选择生活的惯性与妻子相守,不幸的马赛飞机失事却成就了琵雅芙的爱情,使她不会品尝爱情最终走向的庸常。
卡蜜儿却在一步步走向爱的祭坛,她怀着艺术的狂热和崇拜走向了她心目中的大师,大师从她的爱中获得灵感,他们旷日持久的爱带来的是卡蜜儿的成熟和罗丹的衰老,一个想拥有全部,一个衰老的人却在试图恢复生命的活力,由爱生恨、由恨生爱,本是古老的话题,可在卡蜜儿的演绎下却有了新的内涵。罗丹榨干了卡蜜儿的才华,却不能给卡蜜儿一个位置,为了地位、名誉、金钱,罗丹还是选择留在妻子身边,这样的结局本可以想到,但卡蜜儿却不愿意向生活妥协,她用自己孱弱的身子与整个社会抗争,换来的却是谩骂和嘲笑,卡蜜儿既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她的艺术梦想,她最后走向疯狂,在精神病院终老一生。
卡蜜儿的美丽和绝望让人心颤,她迷茫的眼神注视这个纷乱的世界,“我本是想表现纯真的我、激情的我与理智的我的战争。”她的雕塑《三位一体》则被罗丹理解为对他们三角恋情的挖苦,卡蜜儿的才华就此被封杀在巴黎的上流社会中,被罗丹抛弃。琵雅芙没有看到他们的爱情消亡,所以她还可以在回味中去体味事业带来的成就。尽管身体为疾病所苦,可她还有可回望的美好,这是一种生命内在的激情,让她走过余后岁月。
罗丹留给卡蜜儿的是爱情的碎片,在她的青春芳华里,是一味地付出和牺牲,包括坠胎,都要去独自承受。这是逃不过去的命运,假设卡蜜儿没有遇到罗丹,也许她会成为一个幸福女人,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她的故事也许就不会如此精彩。
中国情人
杜拉斯说女人爱上的是爱情,这话一点不错,女人容易沉迷于爱情,当某个具体的他者出现,她会把所有的幻象糅合成动人的故事,随后会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梦中,而男人的爱则要具体得多,他们会分辨出爱和婚姻的关系,而始终保持谨慎的距离,就不会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而能保持清醒。
卡蜜儿觉得可以打败时间,也可以打败男人的规则,结果却陷入精神错乱,所以杜拉斯很早就看穿了男人的把戏,她在16岁时,就有了30岁女人的世故,把爱情当做身体的享乐。在杜拉斯的传记片《情人》里,我们看到了一张天使和魔鬼交替的脸,她在湄公河上邂逅中国男子,这位中国内地富商的继承人,注定要成为她人的丈夫,因为他是门第和血缘的化身,所以他们的爱才会伴随着绝望和物质利益。
16岁的女孩想得到物质上的好处,中国男人想用肉欲抵抗绝望,这种游走在世俗边缘的爱其实比之纯爱更为持久,当多年后,在法国巴黎,杜拉斯已经成为老妇,这个瘦弱的中国男人却有了力量,向她说“比之年轻的身体,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
这个始于肉欲,又结束于肉欲的爱情,同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一个白人女孩和一个黄色男子的爱情本有些不伦,可在杜拉斯的笔下却有了一种纯美力量,她不排除物质在爱情生活中的作用,也不抑制性,作为爱情催化剂,她甚至强调肉欲的重要,当爱消亡,他身体也就不行了,这一次,爱情中的角色变换了,女人不再是悲情的化身,而让这个中国男人变得脆弱,他屈从了命运,接受家庭安排娶了一个中国内地的女子,这其实是中国男子普遍的命运,结婚、生子,生活的强大要盖过生命内在的激情,所以不会在乎玫瑰的矛盾,也不会有里尔克的忧伤,偶尔会渴望爱,却不知道爱什么,年复一年,直到年华老去,两个人相濡以沫,或许就是中国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未尝不是一份爱,只是要用时间去证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