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做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作者:赵冰洁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1-28 20:30:10

摘要:于丹:做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本报实习记者 赵冰洁 北京报道

   新春踏至,迈入2012这个特殊的年份,大家似乎都在畅谈有关幸福的话题。就在这个中国最喜庆、最盛大的春节黄金时段,著名学者于丹通过《丹韵词音》这样一个热播节目,为公众奉上一道春节文化的饕餮大餐,引领我们重温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转身反思我们当下的生存境况。
诗意流连
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在春节这8天里,于丹选择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从千古明月、日暮晚钟到春怀秋思、诗酒流连,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为线索,阐述古典诗歌细腻的音律和辞赋鉴赏。
    于丹说:“越是在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变迁的大维度里,越是需要一个人发奋图强,也越是需要在内心扬起一种悠然的心灵力量。我们很多功业都属于生活层面,而不属于生命层面,诗意流连则恰好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普及度也最高的文学类型,重温古典诗词,能够与我们当下的精神情怀相对应,用古诗词中的人生大境界和哲理感悟,抚慰当下人忙碌而浮躁的心灵,从而获得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从容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成就自在大人生——这也正是于丹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
    “2012,我的人生修炼,也将在重温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起步。”于丹对记者说。
让每一次心灵的
跳动都血脉贲张
    被经济链条全身束缚的这个时代,赏诗词、奏歌赋的盛世情怀离我们似乎日趋遥远,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正逐渐退化,乃至无人问津。
    于丹认为,诗词修养对于个人而言,不是拿来混饭吃的文凭,不是点缀门面的装饰,更不是风花雪月、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一种救赎生命本质的信仰。对于中国人来讲,古典诗词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它蛰伏在我们的血液深处,从未远离。于丹告诉记者,“这次之所以回归媒体宣讲古典诗词,就是想使经典从高阁之上重新回归人间,同时也是我本人自我修炼的过程。”
做不可救药的
乐观主义者
    也许颠簸的生命历程,刻录承载着我们的不堪和沉重,本着一颗侥幸的心理,将生命的小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揣度,只会让我们过得越发累赘和心绪不宁,我们丢掉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轻盈和从容,这样一种面对忧思就失衡的心态,又如何去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大使命?
    我们究竟要怎样去修复、平衡生活中这些不尽如人意而又沉重不堪的地方呢?或许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内心的净化,才能以健康而坚韧的信念带给我们生命的从容不迫。
    “过去我们觉得,一个人活着需要忍辱负重,要抛弃廉价的美丽和轻盈,但现在我领悟到并要述说的是另一种境界,叫做举重若轻,‘重’依然不可或缺,‘重’是我们的生命责任,但可以轻盈待之。比如中国过去的那些文人,像苏东坡或陶渊明,他们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找到了那个时代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与不合理现实相对峙的世界,使生命获得了充实与完美,活出生命的诗意,我想这才是生命的崇高与美丽的双重境界吧。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能有一种艰难、蹉跎、疾病、困顿、忧伤乃至连死亡都不能剥夺的乐观。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于丹说。
    正像于丹所说,找到真正热爱诗歌的人,给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带来一丝凉意与反思,让我们把这种诗意尽最大可能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中国人信任且怀抱诗歌,并一同漫步在诗歌的意境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