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平:“合同大王”转身神经电子产业梦

作者:于娜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23 20:45:13

摘要:李方平:“合同大王”转身神经电子产业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11月3日,北京。杭州诺尔康公司董事长李方平将100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和100万元人民币善款捐赠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工程—助听行动”,用于救助贫困家庭听力残疾人恢复听力,走出无声世界。
    改革开放之初,李方平是响当当的温州“八大王”之一,被誉为低压电器经销领域的“合同大王”。出人意料的是,30年后,他带着投资研发的国内首个人工耳蜗再次走入公众视线。   
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获得或恢复听力。人工耳蜗技术于上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已经被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的产品处于垄断地位,但高达20多万元人民币的昂贵费用,让国内大多数听力残疾人望而却步。
    中国的失聪者数量已经达到了2700多万,每年新生聋儿约有2万多名。
    李方平年轻时经销低压电器,是为了全家人生活得更好。到了一定年龄,也有了一定积累后,他一直想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1996年,李方平从侨居的加拿大回到国内投资,在杭州开发了庆春路嘉德广场等房地产项目。之后就没有再出手,在他头脑中那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还很朦胧。
    而这时,大洋彼岸一批旅美的中国科学家,以2005年度国际电子耳蜗大会主席曾凡钢教授、美国HOUSE耳科研究院听力神经学中心主任付前杰教授等为代表,他们手中掌握着世界先进的人工耳蜗技术却找不到“敢吃螃蟹的人”。
    2005年,李方平从加拿大的邻居口中得知了这个信息时,他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在中国有这么多的聋哑人,却没有国产人工耳蜗,进口产品价格又是那么的高,国产人工耳蜗就是他要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李方平当即赶赴美国与曾凡钢、付前杰等专家商谈。
    “不同意见是难免的,但大家都是中国人,都想用人工耳蜗技术帮助中国的聋哑人,想法一致很多事情就好谈了。”李方平就这样把这些顶级技术专家们凝聚到了一起。然而当李方平一回到国内,一些朋友、老乡纷纷劝他要慎重,不过李方平决心已定,做国产人工耳蜗意义不可估量,即便亏了也值得。
不放弃就有希望
    “晚上在火车过道上睡觉,白天醒来,看到立有大烟囱的城市就下车跑业务。”靠着这份吃苦与勤奋,李方平由农民的儿子成为了“合同大王”,但他此次投资研发国产人工耳蜗却是难上加难。
    诺尔康美国研发中心主要依托于美国加州大学和美国耳研所,最初跟美国加州大学洽谈合作时,李方平前三次上门都被一口拒绝。对方认为他是做房地产的商人,没有道理关心人工耳蜗的事情。第四次去时,李方平诚恳地对接待他的一位女士说,“我现在是一名投资人,中国有两千多万失聪者买不起人工耳蜗。”这位女士终于被他打动了。
    “我不懂技术没关系,专业人做专业事,有这些顶尖专家,技术问题不用怕。”诺尔康最初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模型出来时,竟有两张圆桌那么大,可李方平一点都没有着急。但有一件事却让他犯了难,最初投入的近3000万元人民币几乎花光了,后面的研发试验还需要更多的资金。
    出乎李方平意料的是,听说他正在做这样一件填补国内空白、还能让失聪者花较少的钱重回有声世界的事,不少朋友、老乡、生意伙伴都愿意出资,诺尔康的股东从最初的7个发展到了70多个人,一直到2009年11月还不断地有人入股。
    与此同时,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大批学者专家也纷纷加盟,诺尔康团队更加强大,李方平干脆将公司的股份拆分成60%的现金投入和40%的技术入股,他对技术力量的重视可见一斑。
    “我们这些股东的心态都一样,努力过了,即便不成功也不后悔。”李方平相信无论是什么事,只要你肯去做,都会成功。2010年,历时5年、总投入9000多万元的国产诺尔康人工耳蜗终于问世。
神经电子产业的中国梦
    李方平至今还记得2009年12月23日首例诺尔康人工耳蜗临床植入的日子,他一直守在手术室外,“手术很顺利,但是要真正听到了才算成功。”一直到三个星期后开机,两位植入者都高兴地听到了声音,李方平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120例全聋患者,植入“诺尔康”的人工耳蜗后,全部取得预期效果。同仁医院耳鼻喉科李永新主任认为,诺尔康国产人工耳蜗植入体电极软硬适中,易于插入,植入体薄,手术开口和磨骨体积都达到了微创手术的要求,而且术后效果可与进口耳蜗相媲美。“诺尔康人工耳蜗还具有中国特色,通过四个电流源共同作用,能够清楚地听清汉语特有的四个声调。”已经加入诺尔康团队、曾是人工耳蜗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澳大利亚科利耳公司首席专家银力说。
    2011年8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诺尔康”人工耳蜗进入市场,价格是进口产品的一半。上市后不久诺尔康就先后捐赠了200套价值近2000万元的产品。“成本还没收回呢,一下子捐出去这么多?”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李方平的回答很实在,“产品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不是买来的,资金不是问题。”
    他的确毫不担心资金,有数家风投公司已注入了大额资金。不过他心急的是,生产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失聪者的需求,到2012年底,“诺尔康”预计能生产人工耳蜗3000台,准入市场后短短2个月时间,“诺尔康”已收到植入申请1500多人次。如何生产更多高质量而价格更低廉的人工耳蜗,是他们的下一个挑战。
    “我这辈子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做成三件事:让听不见的人可以听见,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让看不见的人可以看见,这方面的产品现已进入研发阶段;让站不起来的人能够站起来,目前也在研究当中。”李方平跟很多人说过,“即使在有生之年我不能实现这些目标,我也要让我的子孙后代坚持做下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