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三因素致“新兴货币集体贬值”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09 21:19:15

摘要:三因素致“新兴货币集体贬值”

财经评论员 杨国英

   全球金融市场的波谲云诡,并非孤立存在,总有一条隐蔽的路径贯穿其中。
    12月以来,人民币一度连续跌停,连跌趋势为3年来首见。与此同时,印度卢比、俄罗斯卢布、印尼盾、泰铢亦均逆转此前升势。其中,印度卢比兑美元、俄罗斯卢布兑美元的下跌幅度均达15%左右,印尼盾兑美元也降至近两个月来的最低位。
    表面上,新兴经济体货币的集体下挫,与新兴经济体的外贸顺差相对减少,以及欧美资本回调避险有关。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新兴经济体外贸顺差的逐渐减少,已经持续两年多,并非在短短10天内一蹴而就。
    事实上,12月以来新兴经济体货币的集体贬值,直接与近期由发达经济体导致的三大关键因素有关。
    其一,发达经济体临时性货币集团的初步成立。11月30日,美联储联合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共同宣布美元流动性互换利率下调50个基点,并同意达成临时性的双边互换协议。而这即意味着,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可以通过近乎无成本的货币双边互换,大幅增加各自央行的储备量,从而达到各自更大规模信用扩张的目的。
    其二,美国经济转晴并大幅好过预期。12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发布,美国制造业指数创5个月来新高,产出和订单均大幅攀升。更重要的是,美国失业率亦同时大幅下降,12月2日,美国劳工部公布,11月失业率降至8.6%为两年半来最低点。美国制造业指数和失业率,均是判断美国经济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此番同时转晴,尤其是失业率的创两年半来最低点,可以说为美元的短期反转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三,欧债危机已进入实质性解决通道。12月5日,意大利新总理蒙蒂公布了规模达300亿欧元合403亿美元的新政方案(其中200亿欧元为紧缩财政方案),以及德法对未来不再启用(损害私人投资者利益)债务重组的承诺,使得资本市场对欧债危机已渐显乐观。其间,虽然标普宣布,将欧元区15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列入“前景展望负面”观察名单,但截至日前,欧债的反应却与之相反,曾高达7%以上的意大利基准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6%以下,而西班牙的国债收益率更是急剧下降至5%左右。
    正由于这三大关键因素在10天内的接连出现,才使得占全球外汇交易达87%的资本项目,短期内紧急回调,以强化短期汇率大幅波动的趋势,并由此谋取巨额收益。亦因此,才导致了10天内新兴经济体货币集体贬值的现象。
    但是,此番新兴经济体货币的集体贬值,并不表明新兴经济体货币已进入结构性弱化通道,亦不表明欧美债务危机已经得到终极解决,更不表明新兴经济体的未来已远不如发达经济体乐观。
    因为,对于数额巨大的全球资本项目流动,其短期投机是其本质属性,而由此形成的短期汇率大幅波动,根本不能代表新兴经济体货币已经进入弱化通道,同样的情景在2008年第四季度亦反复出现,但其后3年新兴经济体货币仍以持续升值为基本态势。此番新兴经济体货币的短期集体贬值,同样不能说明美欧债务危机已经得到终极解决,亦不能说明新兴经济体的未来已远不如发达经济体乐观,因为美国货币发行机制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中期近乎无解,而欧债危机的终极解决取决于欧元区的“财政统一”,但这触及到成员国纷繁复杂的政治纠葛,显然需要相当一段时期才能渐次推进。何况,欧美在巨额债务的压力下,必须逐年进行债务削减,而这说明欧美的经济刺激必须在紧缩财政的前提下才能展开,而这本身就是两难。
    与之相反,作为主要债权方的新兴经济体,其生产制造的优势依然相当明显,虽然受当下外需减少的影响,其短期出口的增速在相对减缓,但这可以通过提振内需相对缓冲。而发达经济体临时性货币集团的成立,亦不能成为其结构性的反转条件,因为新兴经济体亦可以同样如此,虽然这尚需时日,但近年来我国与东盟、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货币互换已经开始尝试。
    不必对新兴经济体货币的集体贬值过于恐慌,因为基于资本项目流动所引发的短期汇率波动,素有“来得快,去得快”的特征。之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当下最应引起重视的是,经济体制层面的深化改革,以及强化监管基础上的金融体制创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