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下一个十年中国将大转型

作者:王秀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9-01-17 22:13:00

摘要:下一个十年中国将大转型

下一个十年中国将大转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 秀 北京报道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见证人,对于中国经济今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所面临的挑战,他看得很淡然。他冷静地告诉记者,高增长是一个落后国家高速发展时期的典型表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永远存在,中国下一个10年将会发生令人惊讶的重大经济转型,从一个基础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向更高效发展的国家转变。
    《华夏时报》:对于中国今年的GDP增长,各方面预测都降到个位数8%甚至以下,你怎么看这种从十位数向个位数的下降?
    伍德克:8%-10%的GDP增长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是基础非常落后的国家特有的增长。中国现在必须意识到8%-10%,甚至是12%的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基础上的,所以中国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状况在10年以后将不复存在,反而会出现劳动力的短缺。未来中国的情况会完全不同,要从一个基础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向更高效发展的国家转变。
    《华夏时报》:从欧洲经济发展的规律中,你能否解读出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
    伍德克:中国的8%与德国的8%增长不一样。德国的这个增长速度发生在100多年前,5%这个增长速度发生在50年前。
    高增长会发生在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农民在农村每月挣200元,转移到城市成为工人后就要挣到1000元,收入增长5倍。如果到一些商业中心区,收入更是要到1000-3000元。这是一幅典型的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的画面。韩国、日本都经历过这样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也不例外。这也正是100多年前欧洲经历过的,那时德国的城乡结构与中国现在相似,城市比重20%,农村比重80%,而现在这个比例变为城市80%、农村20%,为此德国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德国很小,中国太大了,中国这个转换的时间会持续得长一些。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会保持很热的状态。可当中国城乡比例也达到8:2的时候,增长速度自然也会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华夏时报》:放在整个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你认为中国经济正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伍德克:第一个特点,中国的人口正在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处在这种状态的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口,这创造出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第二个特点就是全世界唯一的独生子女政策,这意味着中国目前处在年龄两端的很小和很老的人都很少,这部分人因为孩子小、而父母仍然还年轻,会有很强的消费能力。第三个特点,中国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出口,但这个消失的也会很快,中国经济目前正在忍受内外的双重夹击,但是我相信会恢复得很快。中国经济的底部可能在2009年第二季度,希望三、四季度能恢复,2010年会加速增长,但今年肯定比较艰难。
    《华夏时报》:2009年全球经济也会走出这样的曲线吗?
    伍德克:全球经济2009年会维持艰难的局面,这是因为全球面临8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必须修复美国经济,让它重新通电,这个经济周期的重振仍然要看美国经济。
    《华夏时报》: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否会对欧盟企业的业绩恢复有大的帮助?
    伍德克:这带来的业务不会很多,因为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多的是建设机场、修建道路,这些建筑工作是中国企业的强项。欧盟企业从事建筑工程的很少,只是在提供设备、设计机场这些方面可能找到用武之地。
    最开始,欧盟企业可能受益很小,但是从长期看,欧盟企业会从中国经济的尽快复苏中得到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的是第一波行情,我们能够直接参与的可能不多,但我们会从第二波行情中受益。例如,那些在第一波行情中受益的人,收入增加后,可能会带动房地产市场,会有更多的人买房,有房子就需要购置家用电器,而许多欧盟企业尤其是德国企业是为电子企业提供部件的,这些企业的销售会由此而得到提升。
    《华夏时报》:你估计第二波行情什么时候能到来?
    伍德克:也许就在2009年吧,真的很希望如此。不过2010年是肯定没问题的,我们正在为此做准备。
    《华夏时报》:在你看来,中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有什么不同呢?
    伍德克:各个国家的企业侧重不同,所受的冲击也就不一样。中国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德国制造业强,多是高科技企业,人员少;英美侧重服务业,意大利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平均。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所受冲击的不同还在于:西方企业已历经繁荣-衰退-繁荣-衰退这样的经济周期,欧美企业已经从多次的衰退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而中国企业不一样,近10年来已习惯于几乎一直处在繁荣中,繁荣是他们单一的经历。所以中欧两地经理人员的经验和承受力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经理人员年轻、有朝气,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而经营管理者缺乏,每年沉淀下来的经理人员大约只有10%,今年可能更是要下降到8%,经营管理队伍不得不老是在调整变动中。
    《华夏时报》:你认为中国在下一步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会孕育出什么新的支柱产业?
    伍德克:中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需要更好的教育培训。眼下政府的重点要转为向国民提供更好、更长期的教育培训和有竞争的教育供应。这种教育更多指实践技能教育,而非单纯的文化课教育。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还是建立在强记硬背的基础上,背得好的学生就能得高分,但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人才。中国的下一波经济浪潮就要看教育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了。
    此外,服务业也很重要。中国的发展不能仅仅盯着工业,还要靠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的增长来源于消费、零售、保险、银行、广告等,这就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必须保护国民的创意、创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