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监管风向生变衍生品“主推派”再提金融创新

作者:付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9-01-17 22:11:00

摘要:监管风向生变衍生品“主推派”再提金融创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 刚 北京报道

    去杠杆化、去存货化、去产能化……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放缓增长的大背景下,一连串的“去……化”一夜之间成了学界、金融界、企业界最时髦用语。其中,尤其以去杠杆化为各方关注焦点。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由于业界普遍认同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杠杆化程度过高,导致自去年9月份以来,国内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几乎迟滞。
    但从2009年年初开始,停滞、拖延的思潮似乎在监管部门内部出现逆转,无论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1月15日闭幕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还是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近日在一些内部论坛上的表态,都强调今年将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这意味着,2008年形成的衍生品坚冰有望得以融化。
定大局、定方向的重锤之音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仅金融业界在2008年呼声甚高的股指期货未能出炉,融资融券试点也由于缺乏操作细则,还未有一家券商提出申报。
    中信证券一位高层1月15日就此向记者指出,融资融券细则迟迟难以出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于金融衍生品的谨慎。他强调,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对冲风险,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界投资人士多年的奢望。
    而让他更为悲观的是,融资融券不能推进,业界呼吁多年的股指期货产品问世日期会变得更为遥遥无期。
    他向记者简单举例说,作为金融市场最基本的两种衍生产品,期货可对现货进行套期保值,期权又可以对冲期货带来的风险,但由于金融危机中倒下的多数海外机构投资者都与金融衍生品有关,因此,期货、期权这两种最基本的产品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已被蒙上阴影。
    不过,从目前监管部门透露的消息看,有关融资融券、股指期货、T+0交易的声音在新一年伊始时,便在不断温和放量。
    其中较为强劲的无疑是尚福林在1月15日闭幕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释放出的有关金融创新、期货市场方向的只言片语。
    “尚福林明确表示要稳妥推进市场创新、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这些话看上去似乎很老套、很流俗,其实,对于我们业界而言,已经是一个定大局、定方向的重锤之音。毕竟此前有关反对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声音比较猛烈。”中信证券这位高层强调。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创新品
    除去尚福林的讲话之外,《华夏时报》独家获悉,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1月12日在瑞银证券、国投瑞银基金共同举办的一个内部资产管理论坛上,也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及金融创新作了权威诠释。
    祁斌称,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在2009年也将迎来转型元年,在当前的历史阶段,更需要功能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作为依托,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都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做强做大资本市场,服务于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抓手。
    针对一些人士提出金融创新过快是否更容易引发危机的疑问,祁斌分析认为,金融危机的蔓延到实体经济影响的过程,既是及时揭穿类似麦道夫案的庞氏骗局、金融体制进行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现存企业的一次优胜劣汰。
    祁斌在演讲中还特别强调指出,要鼓励基金业创新产品的推出,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金融衍生品或创新产品受到质疑不断,但客观来说,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稳妥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出中国经济最需要的创新产品。
唯一需要增加杠杆化的市场
    引起《华夏时报》记者注意的是,在尚福林、祁斌的讲话背后,证监会一些部门已开始对金融创新、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了新的扶持。
    一个最为直观的迹象是,几乎各家基金公司都已经获悉,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在今年对于基金产品的审批方面,将会对创新型基金产品优先放行。
    国投瑞银基金总经理尚健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A股市场遭遇深幅调整,中国基金业也经受了严峻考验,一些基金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也因而遭遇理念上的冲击和质疑,其中也包括基金业的进军国际市场战略和产品创新战略。
    记者注意到,不少基金业界的人士对于国内推进金融衍生品的态度都是——中国是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唯一需要增加杠杆化的市场。
    “很多海外市场都处于去杠杆化的过程,但中国是要增加杠杆化的。”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向记者进一步分析指出,合理的杠杆水平在资本市场应该是2倍或3倍,但海外市场现在平均为三四十倍到十倍,所以,它们需要向两三倍这一合理水平“去杠杆化”。“但中国只有0.5倍,我们需要增加杠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