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尹蔚民的“天花板”:工资收入倍增

作者:张广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8-05 22:02:44

摘要:尹蔚民的“天花板”:工资收入倍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广明 北京报道

   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第100届国际劳工大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首次抛出了以体面劳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近两三年来,各地正通过上调最低工资、发布工资指导线等方式以达到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不过,在当前的宏观调控环境下,部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受到明显的影响,人们对这种强制性涨工资的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存在疑虑,是否会通过“工资——物价螺旋”机制使得通胀长期化也令人担忧。
    此外,更大的质疑则来自于由于工资上涨而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仅由企业单方面承担,政府是否也应该通过减税来承担相应的成本。显然,如何较好地协调这些涉及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确保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工资收入倍增计划得到更好落实,成为尹蔚民部长需要长期面对的新课题。
最低工资一年一调
    很久没有更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中的“工资收入分配”栏目中,最近更新的两条新闻很是醒目——今年上半年已经有16个省发布工资指导线、18个地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相关数据也显示,近几年来,各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频率明显在加快。自2008年以来,除了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而没有调整外,2010年以及2011年,一些地区均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值得关注的是,上述最低工资调整最快的这段时间恰恰始于大部制改革设立人社部之后,也始于尹蔚民主政之时。
    根据人社部的规划,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仅仅是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一个环节。
    不过,颇具意味的是,由于工资指导线不具有强制性,其在部分地区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新疆、宁夏等地面临被架空的处境。
    对此,有基层社保部门的人士表示,“指导线”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而实际中的微观分配,还是需要由职工方和企业方通过工资集体协商这一手段来实现。
    显然,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工资指导线等方式,确实可以快速地达到改变备受社会关注的居民收入增长过低的目的。根据相关媒体统计,今年上半年,2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31个省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CPI。
高通胀之忧
    通过行政或半行政的方式来涨工资的效果固然明显,但其背后的隐忧同样令人担心,连续的工资上涨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亏损并出现失业人数增多,这直接决定此方式的持续性问题。
    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认为,如果工资上升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企业的竞争力是会降低的,企业竞争力的持续降低有可能导致订单转移、工人失业,与所谓“倍增”目标背道而驰。
    有业内人士也对在当前的宏观调控环境下,强制涨工资的持续性存在疑虑。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尹蔚民在回应用工成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时表示,劳动成本提升虽然给中小企业成长带来很大压力,但这对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适度转移会产生一种倒逼机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除了担忧可能导致增加失业外,另外一个担忧则来自于持续性的工资上涨可能加剧当前本已经就在高位的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学院教授王勇认为,从理论上讲,持续性的工资上涨确实将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并有可能形成“工资——物价”连续上涨的恶性循环。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发性的涨工资,另一种则是通过工会谈判或者其他行政方式。严格来说,后一种工资上涨对物价的影响更大,并最终可能形成‘工资——物价螺旋’,导致通胀压力将持续存在。”王勇表示。
政府应分担劳动力成本
    有专家认为,通过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行政方式来调整收入分配这一思路本身并无争议,但关键是由此带来的企业成本的增加到底应该由谁承担。
    “如果全部由企业承担,那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企业不堪重负而主动关闭或者是被动破产,最后无可避免地带来工人失业,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上述人士表示,比较合理的方式应该是企业以及政府共同承担,企业通过让出一部分利润,而政府则通过减免税费共同促进职工工资的上涨。
    国研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也曾指出,初次分配调整的关键是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其重点不是强化对劳动市场的干预,更要防止将政府的责任部分推向企业的倾向。
    显然,对于人社部而言,寄希望通过行政方式增加职工劳动收入,短期固然效果明显,但是否具有持续性,仍面临不少挑战,这也是留给人社部以及尹蔚民待解的新课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