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成保良告别公募

作者:蓝姝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6-05 08:58:17

摘要:“半个月内就将公告。”招商基金方面向记者确认了其总经理成保良即将离职的消息,新的继任者也已经遴选就位。成引退公募之后,目前浮出水面的下一站是产业基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蓝姝 深圳报道  

传言最终变成了事实。 

“半个月内就将公告。”招商基金方面向记者确认了其总经理成保良即将离职的消息,新的继任者也已经遴选就位。成引退公募之后,目前浮出水面的下一站是产业基金。 

尽管成保良与招商基金均希望以低调的姿态应对这一变动,成在公募行业标杆式的地位还是吊足了市场的胃口。 

成保良的职业履历上深深印着的是公募基金行业从蹒跚起步到羽翼丰满的跳跃式发展烙印。他一手筹备了国内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他在招商基金总经理的位置上一坐就是8年。如今,他在公募基金行业遭遇集体迷航时刻选择了离开。 

一年筹备,8年坚守,从41到50岁,对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这是职业生涯中的黄金事业期。对年仅12岁的公募基金行业来说,成保良是一个资历深厚的元老,而在开放式基金蹒跚学步岁月里,成保良的名字与第一家落地的合资基金、最早的伞形基金、价值投资倡导者在一起,写着公募基金行业最早的探索与创新步伐。 

职业新方向 

成保良离开招商基金定局后,其赴上海的步伐渐行渐近。 

成保良新选择较为清晰的路径是,筹备上海国际集团旗下的本外币产业投资基金——上海瑞力投资有限公司。 

这对成保良来说这是个相对的新领域,有行业人士评价成此番去处似有“寻求养老意味的退隐”,也有人认为未必不是新的海阔天空。此时,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历时三年已经形成框架,股东阵营豪华的渤海产业基金成功试水,中金旗下的中金佳泰产业整合基金做为首个券商直投项目的产业基金已经获得试点牌照,而上海国际集团被当地政府赋予产业基金领头羊使命。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一步迈出去,成保良与中国公募基金将渐行渐远,远离这个行业的喧哗与困惑。而之前,成保良从证监会官员到亲自操刀一家基金的成长,他见证了公募基金行业的成长历程,短短几年经历了爆发式成长的花样年华,伴随着开放式基金的产品不断发行,公募基金从最初的老十家发展到63家。 

功与过 

   21只基金,400亿左右规模,行业20名左右的江湖地位。这是成保良离开时的成绩单。在基金行业,有着太多的以业绩论英雄。这份似乎有些中庸的成绩单,有着不同的解读与理解。 

非议者认为招商基金作为第一家落地的合资基金,背靠两大堪称豪华阵营的中外资股东,中资金股东是招商系两大金融旗舰招行和招商证券,而外资股东则是全球排名第11位的资产管理集团ING(荷兰国际集团),错失先行者优势与时机,经营管理上倾向于保守,没有明星基金经理,以致从最早的一流公司阵营跌落二流行列,业绩平平,缺乏亮点。支持者认为这个业绩应该单从中外合资基金本身阵营状态来看,大凡中外合资基金中外资股之间均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与分歧,这些诉求与分歧很多时候演绎成为高管阵营的频繁变动,成保良从牵头筹备者到在总经理位置上坚守8年,靠的也是稳健与平衡策略,招商基金在28家合资基金阵营中堪称稳健发展。 

在公募基金业的江湖,能与成保良一样有着9年坚守履历的屈指可数,南方的高良玉,博时的肖风,易方达的叶俊英。但这些基金业大佬级人物的出身地,大多不属于合资基金。 

一个事实是,合资基金的高管人士变动,似乎远要频繁于本土基金。尤其是近两年来,以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出走投奔私募为起点,更是进入了基金公司的高管变动季,一些合资基金甚至被戏称为“高层两年内就要变动一次的行业”。 

招商是个另类,成保良身边主力,很多是他筹办招商时就过来的老人。从招商落地以来就与成在一起的搭档战龙,一起合作六年,直到2008年战龙转投富达基金。 

公募集体迷航 

这似乎是个公募基金高层普遍动荡的年月,离开、跳槽或者投奔私募的传闻与故事一度弥漫了整个行业。 

进入2011年,公募基金的高层人事变动更加频繁,仅前4个月,就有28次高管人事变更,其中不少是总经理级,如民生加银的张嘉宾、万家的李振伟、长盛的陈礼华、国海富兰克林的金哲非和金元比联的易强、申万菱信的毛剑鸣等等。 

   年轻的中国基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坏天气:竞争环境恶劣,同行产品的快速复制使得产品创新步伐艰难;私募基金的内外夹击,抢去的除了市场大客户外,更多是本来紧缺的操盘人才,诸多明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潮流身后,有着公募的机制短板,公募面临成为私募练兵场的尴尬;而业绩排名论江湖地位的压力,股东利益与分歧的压力,使得诸多公募掌门人腹背受敌。 

范勇宏、高良玉、赵学军、成保良、莫泰山、韩方河,这些曾经在业内代表某种符号与标杆的名字,剩下的坚持者已经不多。 

频繁的高管人士变动身后,表面上是基金公司背后的股东不满意现有经营者的业绩与管理,实质上是年轻的中国公募基金业“遭遇了多年了累积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夹击”,中国基金业在多年顺水顺风环境里忽视的深层次问题累积到一个需要来潜心修炼与解决的时期。 

   从公募到产业基金,成保良这个时候选择了改行,这种退隐式的改行,将诸多中国基金业内部的难以触极的难题与阵痛,一挥手,就留在了身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