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热钱持续流出 股市下跌或未结束

作者:郑桂兰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5-27 21:10:54

摘要:热钱持续流出 股市下跌或未结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桂兰 北京报道

   自5月23日以来,股市又遭遇了惨重的下跌,周跌幅达到5.2%。此轮下跌让投资者首先想到的是收紧政策引起的资金紧张和对未来经济增速的担忧。事实上,除了国内因素,国际因素也对A股下跌有重要影响。
    据广东社科院热钱专家黎友焕介绍,自拉登事件后,国内热钱有迅速持续流出迹象,且这种流出还在延续。看来美元的走强,吸引了热钱的回流,同时对国内资本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热钱流出的态势还在持续,股市的压力可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若未来B股下跌的幅度超过A股,那么热钱流出对股市的影响将得到佐证。
资金价格飙上5%
紧缩累积效应终至
    根据Wind数据,自5月20日以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站上4%,25日更是达到5.01%,26日是4.83%。隔夜年化利率超过5%是较高的资金价格,远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25%。
    资金面的紧张从资金价格高企可见一斑。这是此利率本年度第三次超过5%,也是自今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
    资金的紧张似乎直接导致了股市的下跌,23日股市大跌2.93%,25日、26日、27日仍继续下跌,周五收于2709点,周跌幅达到5.2%。
    “A股的下跌首先是宏观收紧政策的累积效应显现了,其次收紧政策和预期造成了资金紧张,短时间内资金供求失衡了。盘内来看,题材股、中小板股、创业板股、次新股等仍存在估值偏高的情况,这致使资金不足对行情的压力加大。同时,外围市场情况也不乐观,本月表现都比较弱。”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中原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刘舒也表示,股市的下跌主要是资金比较紧张,屡提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终于还是出现了。2700点附近蓝筹股有支撑,行情不好的情况下,热点多是一日游的题材股了。
    从去年四季度提高准备金率、加息以来,企业的盈利状况已经下滑,从年报来看,净利润增长是37%,一季报是24%,市场预计二季报的数据在20%左右。货币政策收紧导致的上市公司财务费用增加,已经造成了业绩的下滑,收紧效果出现了。18日的再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体现了收紧政策的持续,给股市资金面造成空前的压力。
热钱流出仍在继续
下跌或未结束
    根据记者的采访,除了国内资金的愈加紧张,体系外的资金也在流出,投资市场内的资金遭遇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
    黎友焕介绍说:“从4月下旬到现在,随着美元的走高,国内热钱一直在持续流出,并且这种流出趋势还在延续。自5月2日美国击毙拉登以来,国际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大宗商品暴跌、欧元由于欧债担忧加剧而走弱、美元走强等。这些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了热钱的流出。现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已经不是热钱流出了,而是这种热钱流出的情况会持续多久。这一点是未来需要特别关注的。至少截至5月27日,5月的热钱是流出态势,且还在延续。”
    对于热钱流出对股市的影响,浙工大MBA中心导师、浙江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认为,热钱撤离对A股的直接影响应该说比较小,国内是封闭市场,热钱比例不会太高,只是热钱撤出会带出一种不看好国内股市的情绪,这可能会影响到A股走势。热钱肯定是对H股的影响更大。对A股、B股这样的封闭市场影响不大。
    黎友焕表示:“根据我们的研究,热钱的流动是非常迅速的,拉登事件一出,就能看到国内热钱流出的迹象。热钱对国内投资市场的影响,需要看目前这种热钱流出趋势什么时候结束。”看来这波热钱流出对投资市场的影响,还需要后市走势等多种市场表现来印证。对于接下来A股的走势,多位市场人士表示短期值得担忧。
    李大霄表示,在这一波急速下跌之后,部分蓝筹股回到了估值低位,对行情有一定支撑;但中小个股由于估值仍较高,可能还有进一步向下的空间。现在的下跌应该说没有系统性风险,但有结构性下跌风险。
    “从投资角度来说,目前肯定是在痛苦的下跌阶段,而且下跌可能还会继续,但也不至于过于悲观。从政策面来说,如果下半年通胀水平得到控制,收紧政策可能不会再加深。市场下跌的情况下,投资品种变得尤为重要,对持股有了更高要求。”李大霄表示。
    钱向劲分析说,从资金方面看,国内的资金由于收紧货币政策表现出偏紧态势,体系外的资金如热钱等近期又是流出态势,导致市场资金越来越紧张。股市的调整时间可能还要长一些。股市是投资者情绪的晴雨表,现在投资者对经济增速有担忧,对CPI也有担忧,投资情绪不乐观。A股的供求关系也稍显不平衡,融资仍比较多。股市行情是炒作预期的,2009年的经济表现不算好,但政策是支持经济复苏的,融资也被停掉了,于是当年的股市涨幅不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