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而动 因时而变
文/寇建东
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渐次离场、一线城市治堵已成必然、油价年内预期“破十”、银根再次收紧……2011年,国内汽车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但另一方面,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爆发出的强烈的刚性需求、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又让业界做出了到2015年国内汽车销售将达2500万辆的乐观预测。
是退避三舍,还是义无反顾?在中国汽车市场中长期向好与当前紧缩的市场环境这一对立的双重因素交织下,国内汽车企业更多地选择了“变”。变则通,这一变化因人而异,但大体都表现在整体战略、车型策略以及渠道策略等各个层面。这其中,又以整体战略之变而尤显重要。
纵观本届上海车展,“绿动”仍是大势。且不说已在中国市场上谋定而动的通用、大众和日产,单看福特、“先发后至”的本田和丰田,或将首次发布自己针对中国市场的“绿色战略”,或一股脑儿地倾巢而出,带来了涉及EV、PHEV、HEV甚至FEV(燃料电池)的全部车型。福特为本届车展带来了亚洲首发的首款零排放电动福克斯等三款新能源车,并在车展前特意举行了发布会;广汽本田也将公布未来新能源车计划;丰田则开列了一长串名单,RAV4 EV、PRIUS PLUG-IN HYBRID Concept悉数登场……
布局新能源,这是大势所趋,但具体到中国市场却又别具深意。已经几易其稿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箭在弦上,未来10年1000亿元的财政补贴自然引得众多企业趋之若鹜。至于第二层含义,虽讳莫如深却也“众人皆知”——要扩产需先上马新能源整车。有了这两条,“因势而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看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大高端豪车。在奔驰的“品牌复位”战略中,“惟有最好”的品牌理念被推上了上海车展;宝马的“宝马之悦”战略再度延伸;而奥迪则通过Q3、A7和混合动力Q5的首发践行着自己“最具魅力”的品牌目标。做出这样的布局,其实也和国内豪华车市场的用车环境正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无关系。
如此之变,其他车企也概莫能外,但目标只有一个——谁占据了中国市场,谁便能登顶全球。
因势而动,因时而变,有诗为证:“穿山透地不辞劳,至此方知出处高。千山万谷难阻滞,终向大海做波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