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上市 双引擎驱动广汽本田
■寇建东
在经历了品牌发布、概念车亮相、量产车下线等一系列长达3年的市场推广后,广汽本田自主品牌理念S1终于在上海车展前如约而至。
这是国内汽车市场第一款由合资公司推出的自主品牌车型。之于中国汽车工业,“理念”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而对广汽本田来说,S1的正式上市不仅丰富了其产品阵营,更为关键的是,广汽本田借此建立并强化了研发、制造及营销体制,实现了由汽车制造工厂向完整汽车企业的战略转型。
战江城
既非黄浦江畔,也不是珠江岸边,广汽本田把理念S1的上市地点选在了古称“江城”的武汉。
“看来广汽本田是想凭S1强攻武汉这样的国内二三线城市。”4月17日理念S1正式上市前,业内揣测着广汽本田的心机。
尽管广汽本田方面对这样的猜测并没有正面回应,但从S1的研发过程和产品定位却不难看出其真实意图。
2007年7月19日,广汽本田率先成立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启动自主品牌战略的合资汽车企业。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正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而一家合资企业居然也祭出自主品牌的大旗,这让业内匪夷所思——广汽本田真的是想做自主品牌吗?这样的合资自主究竟算不算“真自主”?
广汽本田很快便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业界的质疑。2008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广汽本田正式发布其自主品牌中文名称“理念”和品牌标识,并展示了首款彰显时尚动感品牌主张的概念车。同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理念品牌的第二款概念车也与公众见面。
此时,已没有人怀疑广本把合资自主进行到底的决心,但又开始对广汽本田此举的真实意图产生了兴趣。彼时,在广汽本田的产品序列中,飞度作为一款A0级车主攻10万元以下市场;锋范则扼守10万元~15万元的价格区间;而雅阁作为中高级车的常青树,与广汽丰田凯美瑞在B级车市场杀得难分难解。显然,在15万元以上的A+级别细分市场,广汽本田尚存短板。理念的首款车型会填补这一空白吗?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是理念S1奉献社会的新消费理念——幸福生活不是盲目追求豪华、享受大而全,而是最适合自己的用车需求,即品质有保障、服务有保证、价格有实惠。”广汽本田方面称。随着2010年12月在广州车展正式亮相,广汽本田明确了理念S1的产品定位。
这是一款基于本田经济型车平台研发的全新车型,搭载本田1.3L、1.5L发动机和五挡手动/自动变速箱的S1售价低于飞度,成为广汽本田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排头兵。
“理念的出台必将会丰富广汽本田现有的产品线,尤其在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我们原来的产品没有这么深的深度。”3月26日S1下线现场,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表示,“理念一定能够支撑整个广汽本田未来发展的辉煌。”
双引擎
事实上,冲击国内二三线市场只是理念S1肩负的“显性”任务。对广汽本田来说,借助理念S1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研发体系,为广汽本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才是其根本“理念”。
“(如果)不走合资自主之路、不搞研发,你就没有载体,无法得到自己的技术。要换到这样的技术,必须要有合资企业的载体,自己要有研究、开发的平台才能够利用这样的平台来吸纳这种知识。”姚一鸣进一步阐述了“理念”的开发理念,“有了(合资自主)这个平台以后,才有利于合资企业在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研发体系的流程及经验、各个数据的积累,以及对整个上游零部件的整合,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技术。”
具体到理念S1,3年来,通过整车设计、零部件采购、生产工艺和品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公司建立了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总结出自主研发工作开展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采购体系,促进了广汽本田的人才自立化发展。“我们对每一个零部件都进行了分析,比如零部件如果进行现地化、国产化,这个零部件当中的材料能否做到现地化?我们对本田品牌做不到,但是对这辆车做到了。”姚一鸣表示。
按照广汽本田的计划,理念S1及其后续车型将与本田品牌车型并网销售。广汽本田方面把其称为“双品牌运营”,但这也对理念的产品品牌和销售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汽本田用十年时间来打造企业品牌,并通过引进本田产品来提高企业知名度。现在,在打造理念这一自主品牌时,用企业品牌来反哺产品品牌,让大家认同理念的推出与广汽本田原有的技术、品质和服务保持‘同源’。”姚一鸣诠释了理念与广汽本田品牌之间的关系。
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广汽本田整体销量累计达92601辆。其中, 2011款雅阁3月销量达到14779辆,环比增长37%,继续位居中高级车市场首位;锋范3月销量也达到12267辆。如今理念S1的到来,让广汽本田在收获独立研发体系的同时,也为广汽本田继续征战2011年车市增添了另一台引擎。
“2011年是广汽本田迎接全新发展的机遇,实现新一轮跨越的一年。”姚一鸣透露,2011年下半年,广汽本田增城工厂能扩项目将完成,形成黄埔、增城两大工厂每年48万辆的产能体系,从而消除产能瓶颈,助力广汽本田的“双品牌”运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