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没有人愿意错过这个时代

作者:杨卓卿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18 20:40:53

摘要:没有人愿意错过这个时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卓卿

    “我也想去做私募。”一位券商自营部的朋友略带羞涩地说道。
    这个时候我们的谈话已经进行了不下一小时,从券商资管部涉足对冲基金,到公募基金的人才流失,再到阳光私募的风起云涌。
    其实,在业内听到这样的自我愿景概率非常之高,但话出自眼前这人之口我还是有些许意外。未及而立之年便跻身知名券商自营部负责人之列,多多少少会让人感叹其在体制内本应会有的大好前程。
    “是不是每个资产管理人都有一个做私募的梦想?”一时语塞的我接了句这样的话。
    他并不是突然兴起,已经心心念念地提上日程。
    正如以往蜂拥而来奔向私募团队的体制内资产管理人一样,在高薪与稳定之余,他们更渴望从事投资的更大自由度。
    又正如每个男孩都会着迷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谈起那些阳光私募先行者的“大起”,甚至“大败”,或多或少总能带给他们点思考。
    某某转做私募才两年,从藉藉无名到执掌资金20亿元;某某又在招聘研究员,要把研究团队人数扩充到一百名;某某也想转做私募,左忧右虑大半年也没有迈出公募门槛;某某在公募期间业绩出众,换个领域不到一年,产品都被迫清盘……
    近两年的私募领域创造过神话般的英雄人物,也见证了英雄末路与胜者折戟。只是,前赴后继的人们不愿错过这样一个时代。
    “是不是要等到股指期货对阳光私募开放?”我以为有对冲偏好的朋友会很在意这个,却换来坚定的摇头。
    “合伙制私募完全行得通,以后是主流。”他与大多数业内人士一样,认定监管层放开账户管控希望渺茫,因而更倾向于合伙制。
    另一个朋友最近也很意气风发。
    “董事长现在开始着急,要赶紧冲规模。”这位做阳光私募的朋友说,考虑到监管层可能对管理资金在5亿—10亿的阳光私募发放所谓的运行牌照,他们真的要“拼”了。
    这个公司管理的资金并不“庞大”——5亿元左右。成立时间却是在阳光私募远未显山露水的2001年,注册资本高得让人吃惊,有接近2亿元人民币。十年之间,从这个公司走出的私募基金经理人十指难数,从这个公司走出的公募基金经理也多达七八位。
    3月14日傍晚6点,面对人迹寥落空旷的办公室,这个朋友说,我近期的工作甚至还包括督促、协调他们去调研。“因为私募业务此前并不是董事长希望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错过了很多时间,但现在的这波浪潮必定要赶。”
    或许知道的越多,你愈能发现其中的水深。
    当晚,上海栖山路的巨野咖啡,我向一个第三方的朋友大发感慨:“认识这么长时间,才发现这个公司这么有历史!”
    “这样的公司或许不是太少,只是平素低调,隐藏得比较深,你会慢慢发现。”入行颇深的朋友很淡定,他说,有实力的私募公司会在此后更快崭露头角。
    第二天上海大风,气温直降,上海民生路毗邻世纪公园那段路比往常要清冷萧瑟不少。如今的这里,“私募一条街”便是其响当当的名号。
    表象平静,却没人能细致体察,这其间栖息着众多秣兵厉马的私募力量。
    这个时候,松林路海怡别墅1号楼的刘宏也一如往常,他将旗下数君投资与博弘投资都装在这雅致的小别墅中,二十几个员工在别墅的一二层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而他工作时都待在这幢楼的第三层,面对数台硕大的液晶显示器,继续践行着其奉行的中性套利交易。在他的办公桌上,平铺的是其近期事项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表。
    “还好你是今天到,昨天与银行的朋友会面,明天我又要飞北京,去合作券商营业部那边商讨产品的事儿。”无论提及已经发布的产品,还是将要面世的产品,刘宏都喜难自抑,感觉做投资这么多年,得到的认同度一时之间“水涨船高”。
    下笔之时,又有个私募朋友突然从MSN中跳出来,“3月底我就要发产品了。”他也喜不自禁。
    “是不是每个资产管理人都有一个做私募的梦想?”我又刻板地问了一句。
    “放开了啊,谁愿意错过这个机遇和时代。”他对这个问题相当不以为然。
    是的,没有人愿意错过这个时代。
(作者email:peacework@sina.com)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