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宋三江转投信达澳银小公司觊觎市场拼内功

作者:丁学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18 18:06:23

摘要:宋三江转投信达澳银小公司觊觎市场拼内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丁学梅 北京报道

   日前,本报独家获悉,原华宝兴业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宋三江于三周前转投信达澳银基金,现任销售总监,拟任副总经理。信达澳银基金还从招商基金挖走了两个渠道人员,从其他公司挖到营销策划人员,都已到任。此外,信达澳银基金还计划再招聘约10名销售人才,一两个产品设计和1名营销策划人才。作为百亿规模以下的小基金公司,信达澳银高薪挖人,招兵买马扩充营销团队,引起市场的关注。
信达澳银趁热打铁
借光业绩加强营销
    信达澳银基金销售总监宋三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确实计划再进一步扩充营销团队。公司投研比较稳定,之前主要是做业绩,对营销投入少,人也少,现在业绩做好了,而很多人却不知道我们的基金,公司也意识到该是加大投入宣传和销售的时候了。”
    根据晨星数据,去年信达澳银中小盘基金在230只可比股票基金中排名第5,旗下基金全线进入同类排名前1/2,总资产净值76亿元。如此扩充营销团队,明显是奔着百亿目标而去的。
    宋三江告诉记者:“每个小公司都会有这样的目标,否则也说不过去。但是我们做规模是理性的,没有大跃进,这次主要是增加客户服务和渠道服务人员,以前确实人手不够。”
    据市场分析人士介绍,信达澳银基金总经理王重昆出身市场部门,本来就对市场十分重视。去年公司业绩一上来,信达澳银便开始重视加强营销力量。
 而即将扩充营销团队的大动作也与新到任的销售总监宋三江有关,他性格豪爽,在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有8年的市场营销经验,非常重视渠道的关系,增加人手的计划正是在他的安排下进行的,信达资产总公司会来一部分人,也会从市场中再招一些。
 宋三江曾任华宝兴业基金总经理助理兼市场总监,至于为何离开规模490亿的华宝兴业,选择规模76亿的信达澳银基金,宋三江对老东家避而不谈,只是简单地谈了谈自己对新东家的看法:“信达澳银公司质地比较好,股东比较大,内部管理比较规范,市场方面、产品规划也都比较好。”
 不过小公司在发展中也面临种种困境,人才难进来,业绩难持续,规模难上去。宋三江也坦言:“小基金公司发展缓慢的共性多一些,出生比较晚,生不逢时。虽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但是客观地讲,天时大于地利,大于人和,虽然人努力了,但是有时会有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去年开始,尾随佣金提高,佣金比例更是靠个性化的谈判,小公司处于不利地位。”
金元比联按兵不动
淡定致规模倒数第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与信达澳银的积极扩充团队不同,金元比联却仍旧按兵不动。淡定的金元比联基金公司规模每况愈下。资产规模从2007年8月成立第一只基金的50亿元,到2007年末的48亿,2008年39亿,到2009年的33亿,再到2010年的12亿,已经排到60家基金公司的最后一名。
 2006年金元比联基金公司成立时,公司的定位是专做保本基金。因为它的外方股东比利时联合资产管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保本基金管理人之一。2007年金元比联发的第一只产品募集上限是50亿,当时市场火热,一下就募了50个亿。但是之后金元比联连续申报了好几只保本型产品,证监会都没有批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无奈之下,2009年公司转型,开始发其他类型产品,但是股票投资方面经验不足,投资人员要转型,公司没有能力引进人才,业绩也做得不好。
 据金元比联内部人士透露:“其实公司保本型基金做得不错,一直就靠金元比联宝石动力保本基金撑着规模。去年8月那只保本型基金3年到期了,转成混合型基金,这就不符合投资者买保本基金的初衷了,所以去年赎回的很多。因为当初这只基金担保的是比利时银行,新的政策不允许外资银行担保,所以不转不行。本来去年1月公司还申报了一只保本型产品,想着能让老客户转到新的保本基金上,结果证监会一直没批复,错过了转换期,流失了很多客户。”
 规模越来越小,股东方大为不满,随之而来的是近日金元比联的高管变动。2月26日总经理易强离职,六神无主的金元比联3月11日公告,由公司财务总监邝晓星代为履行总经理职务,期限不超过90日。
业绩决定规模
小基金公司逆境求生
 小基金公司在逆境中求生,发展缓慢,进步难。国泰君安基金分析师吴天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基金公司激励机制缺失,导致人才聚集度不够,而且容易流失,规模小也导致渠道谈判能力弱,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东方考核短期化存在矛盾,一系列因素互为因果带来恶性循环。”
 规模百亿以内的小基金,正激烈地争夺着市场,有飞上枝头的,有冲关失败的,有蓄势待发的,也有不见动静的。
 飞上枝头的典型便是华商基金,2008年资产净值规模仅为48亿元,2009年规模扩大至134亿,2010年再度飙升至417亿。冲关失败的比如新华基金,2008年作为最小的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仅10亿元,2009年凭借业绩突出规模大幅升至71亿元,可惜,2010年规模又降至63亿元。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也在不断进步中冲关成功,去年底规模做到124亿元,而在2008年领先其一名的浦银安盛基金去年规模仍旧只有19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华商旗下基金业绩两年都名列前茅,所以发展很快;新华一年表现好,但进步后冲关失败。小公司业绩最重要,业绩好坏直接决定规模,所以小公司都很少加大对市场的投入。”
 不过,宋三江倒认为:“公司无论大小,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对客户服务和渠道服务都应该全面投入。公司规模大了,也有利于走向良性循环。”
 目前处在百亿以内的基金公司共有14家,规模都不大,座次变换的空间很大,一场逆境中的市场争夺战已经打响。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曾令华说:“百亿内公司看好金鹰和新华,金鹰长期业绩很好,短期业绩也不差,小公司业绩最重要。新华研究团队重新搭建后,比较看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