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前副秘书长专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亮 北京报道
武高汉自去年5月份从中消协副秘书长的位子上退休后,就一直赋闲在家。退休前的几十年里,他曾参与创建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者》杂志,参与创办央视3·15晚会,全程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他对本报记者说,自己现在生活得很悠闲,很享受退休后的生活,因为曾经努力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做了一辈子的工作,他于心无憾。
或许是因为已经不在其位,这位中消协前副秘书长谈及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时显得较少顾忌。
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
需求的重要手段
《华夏时报》:3·15就要到了,今年中消协定的晚会主题是“消费与民生”,为什么定这个主题?
武高汉: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制定消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消协希望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工作和措施来切实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使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使民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我要特别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消费领域的民生问题。
《华夏时报》:中消协去年接受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和领域?
武高汉:传统产业如服装鞋帽、家用电器、食品百货等日常生活用品所接到的投诉依然非常显著。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子、房子类以及出行旅游等大的方面消费投诉也越来越多。在汽车产销两旺的背后,是汽车投诉量的更快增长,创历史新高。涉及到房子的投诉多集中在装修、建材、装饰上。还有保健品市场的混乱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两年网上购物、电视购物越来越多,网络购物的投诉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另外在移动通讯领域、航空运输领域出现的消费投诉增长都非常快。
消协一说话 企业就关门
《华夏时报》:有一种意见认为,中消协只是一个起监督作用的社会团体,其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不像行政执法部门那样有严格的执行权和处罚权。你如何看待这种意见?
武高汉: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中消协和行政部门同属于监督机构,它们的监督范围和监督力度是有差别的。
从监督范围来说,中消协的监督范围比任何单个行政部门都要广,它是基于消费者的立场,代表消费者的利益,依靠消费者的力量,传达消费者的声音和意见,从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像工商局这样的行政部门只能针对某些有明显违法行为的企业和经营单位进行监管,它更多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相关法规进行管理,而不是基于消费者利益。
从监督力度来说,虽然行政执法部门可以立竿见影地对一个违法企业进行管理和惩戒,但从长远来看,最终决定这家企业命运的还是消费者。比如说工商局可以责令某个企业立即停产,或者进行相关赔偿,风头一过又重新经营,但如果这家企业依然不考虑消费者利益,消费者就会抛弃这家企业,它的产品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只能破产。正所谓“消协一说话,企业就关门”。因为消协是消费者说话的集体组织。对于企业而言,你说政府监督力量大,还是媒体监督力量大?我认为都不对,还是消费者的力量最大!
当然,消费者的力量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上。市场经济越是充分发展,竞争越激烈,消费者的力量就越大。
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细则
《华夏时报》:说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很多带有垄断性质的企业,它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针对这类企业,消费者如何通过消协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武高汉:针对垄断企业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像中消协这样的社会团体是没有办法的。像油价一再上涨,你说通过消协申诉一下,给企业施加一些舆论压力,可是消费者没法不买中石油、中石化的油啊,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绝对的份额。中石油、中石化一说涨价,那些小油站不能不跟着涨价啊。这一系列的涨价都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消费者却只能无奈接受。
目前,国内只能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主要是尽快出台《反垄断法》的细则,才能对这些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但是说实话,我对行政立法以及司法方面的监督不抱很大希望。道理很简单,行政执法部门跟这些垄断企业是穿一条裤子的,那些所谓的价格听证会根本无法传达消费者的意见。
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制建设有相当差距
《华夏时报》:你对政府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立法和执法现状怎么看?
武高汉:如果是自己跟自己比,中国近30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立法建设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上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
但跟国际水平比,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执法上来说,赔偿额度太低,且举证责任麻烦,很多消费者不到万不得已不走这条路。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跟西方相比,中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都说了,总不能让每个企业都破产吧。
中消协和媒体不要
把自己的力量看得太高了
《华夏时报》:不管是消协,还是媒体的曝光,这种通过社会舆论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方式能否跟执法部门的作用结合起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无缝对接机制?比如,在媒体、消协曝光之后,有关部门能尽快采取行动,对这些被曝光企业进行调查和处理。
武高汉:目前我们只有举报机制,没有你说的这种对接机制。中消协是群众监督的组织形式,媒体是群众监督的表达形式,但无论是中消协还是媒体,只能起到一种舆论导向的作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无法直接跟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挂钩。即使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级媒体,也无法对像工商局这样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有强制作用,但会有一定的舆论压力。媒体的声音跟人大代表的提案还是有差距的。有些企业都说了,随便你媒体怎么曝光,只要把相关政府部门搞定就行了,维护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至于消费者的利益,没人搭理。还有些企业因为害怕被曝光,在3月15日那天到来之前就开始收敛,但3·15之后大多故态复萌。所以不管是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还是中消协的曝光,都不要把自己的力量看得太高了,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充分完善。
《华夏时报》:不过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寄希望于通过曝光来促成问题的解决。
武高汉:央视再有影响力,也只是群众监督的一个表达方式而已,没有哪个法律规定,被央视曝光的违法企业就一定要接受司法调查和处理。在中国,政府有权力选择调查或者不调查。一个很简单例子,像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爆发之前,很多媒体也有曝光,但最终决定行政和司法介入的,是医生等相关专业人士提交的证据。正所谓“雨过地皮湿”,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某个行政政策或者媒体舆论来改善消费环境和维护消费者权益,市场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只能依靠竞争的进一步充分以及法治的进一步完善来实现这个目标。
《华夏时报》:你在中消协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武高汉:作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团体,我们为消费者服务,相当于天天行善积德,所以我现在退休了也活得心里舒坦。截至去年底,中消协(包括各地方消协)成立25年来共处理了1200万个投诉,为消费者挽回了11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相当于为国家消灭了多少不和谐因素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